|
作者:陈中春
钓事中,虽有“隆冬江河难钓鲫,晚秋库塘好钓鲤”这样的谚语之说,但在具体的施钓过程中,仍需注重以下四大要素,才更能钓则多获。
一、选择有利天时
鲤鱼属底层杂食性鱼类,水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寒、耐低氧和耐浑水,所以,常年除隆冬时节外,一般都能钓获。尤其南方农村一些养殖和半养殖水库、堰塘,比自然水域好钓。
不过,按鲤鱼喜欢阳光怕强光的生活习性,即便库塘的鱼头相对密集,也宜选择白露至霜降,晴而不热,有光不强的艳阳天气。
但值得一提的是:晚秋,整个节气中的日温虽相当适合鲤鱼的生存习惯,可一旦出现连续一周的大晴天气,即便也非骤热高温,仍会大大缩小鲤鱼的活动范围和减少它的食欲。故此,又有 “秋见五日大晴天,库塘鲤鱼不上竿”这样的钓谚。
这期间,除了节气外,一天中,早晚与中午时段的差别,鲤鱼较其他鱼种也更为明显。因为,晚秋即便不是连续数日的晴天,但在当日大晴天气的中午,由于日光的作用,正好和鲤鱼害怕强光相符而仍会使它感到不及早晚的弱光更适应。所以,这个时候,显然不如“晚针黄昏鲤,早抢日出前”那阵好钓。
二、视其水情定位
鲤鱼胆小怕惊,总是尾随鲫、草鱼之后,行动迟钝,不善远游。有平时恋清洁水面宽栖窄水,临场耐浑水,早晚挨边水,嬉戏贪浅水,寒暑藏深水的特殊习惯。所以,垂钓时,应根据它的这些活动规律,作出以下地利位置的选择。
1.宽水面选位
水库、塘堰,若是水面特别宽大,要按“宽水钓窄窄钓宽,不蹲堰尾就守湾”的口诀择地选位。要是这些地方,岸边有倒竹树桩,河底是壕沟坑当,水下呈暗礁石窖,凸处有板桥水草,就更是鲤鱼经常栖息窜游的活动区。
2.浑水面选位
这里所指的浑水,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因秋雨过多、过大,且每次持续时间较长而将库塘清水变浑。像这种情况,就要引入库塘进水口或库塘内的天然“冒股泉”这些清、浑交融的活水处下竿。二是鲤鱼在泥沙淤结的河底嬉戏拱泥而制造出的一种局部浑水。这种浑水处,虽一般较浅,但只要他们嬉戏后还没有离开,在局部的中心点,将钓饵“送上餐桌”往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早晚钓选位
深秋的早晚,空气格外新鲜清爽,水中的氧气也相对充足。这时候,鲤鱼最爱窜到近岸浅水游弋觅食。但它与鲫、草鱼不同的是有种“不进密草钻稀草,没有稀草不挨草。闲荡岸边亮水区,悠悠然然把食找”的懒散习惯。所以,尤其在减少了水环境外界干扰的黄昏时分,离岸5-7米远的地方,最容易钓到胆小怕惊的鲤鱼。
三、喂料后钓偏窝
因为鲤鱼有慢游少歇、胆小谨慎和不恋窝的生活习惯,所以,它观饵摄食和在窝里窝边停留的整个时间较为短暂,一般只有1-2分钟,就会星去鱼散。所以,为了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窝里能有鱼、留鱼,在喂料和喂量上,就不能单一,要杂、要多,不能省料。主要用小麦、红高粱、碎玉米、马铃薯、黄谷(撒前1小时用清水浸泡,以便沉底)、大米、小米、剩米饭、玉米粉和麦麸皮粑团等混合撒窝。其喂量,一般应是鲫鱼的15-20倍,才能发挥出它的实际诱效力和相对长效保窝。
此外,晚秋也是鲫鱼的适温时节,尤其像水库、堰塘这类养殖水域因密度较大而更易诱聚。所以,撒窝后,最先进入料区,且一时半晌不会很快离去的会是鲫鱼,而此时的鲤鱼,只好让鲫鱼们去争抢和霸占而没有直接进窝,一般还在窝子周边转来荡去,伺机待食。正因为如此,钓者撒窝后,要在离窝点中心四周的20-25厘米处下竿,才更容易钓到自己想钓的鲤鱼。
四、巧用荤素钓饵
鲤鱼,虽荤素皆吃,但还有春夏偏素,秋冬偏荤和初秋喜素,深秋爱荤的习惯。故此,钓者应根据它的这些食性特点,按不同时段,灵活使用钓饵,并注意装钩方法。
1.素饵
除商品饵外,所选用盛产期或之后储备的嫩玉米粒、湿小麦粒,若已老至干浆,要剥皮裸挂。酒泡干小麦粒, 3-4颗竖挂,从三分之一的一头进钩,穿成“珍珠串”。红苕颗粒、马铃薯颗粒这些本来就带微甜味的粮食传统饵切成小方块蒸至七分熟后,穿钩时,也应从三分之一处的上端一角进钩,且钩尖要似露非露。面食性粉质把团饵要软硬适度,搓捏上钩的颗粒不宜太大。只有像以上这样讲究穿钩,才能让摄食本来就很谨慎斯文的鲤鱼触钩衔咬时,避免因钩门阻塞而造成钩尖不能顺利刺进鱼嘴。
2.荤饵
像天(桑)蚕、地蚕(土蚕子)、菜青虫等这类虫饵,既要坚持活用,又要注意从头部上端的三分之一处进钩且不能整体通穿,才能有效避免因臃肿阻塞钩门而影响钩尖的穿刺力度,造成鱼吃饵不能中钩或中钩不深而脱钩跑鱼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