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
A股的晴雨表作用,在刚刚过去的这周似乎表现得特别明显,有关国计民生的核心经济数据,也几乎成了全民关注的信息。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本该享有高度机密等级的数据,似乎总是能被某种神秘力量 "未卜先知",而多数
中小投资者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宏观格局上的信息不对称?
连小数点后面数字都一样
本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都是在这一天首次公布。
然而,本月8日,路透社在其中文网站刊登文章,以"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我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本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三位官方消息人士"为消息源,称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而这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丝毫不差。
"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一样,这预测也太精确了!"有10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余先生表示,他就在外电上看到了预测,"但确实没想到真是预测那么准,要能知道数据提前逃离当能避免不少损失。"
专家建议司法介入调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多数网民认为,宏观数据提前外泄非常严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四川网友"清锋"说,"这可不是小事。提前知道数据,外国投行就可提前出货。这比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提前泄露更严重!"
一位北京网友说,外电到底从何渠道提前获悉我国重要经济数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严查,否则将危及经济安全。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杨小军教授表示,目前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路透社采访的专家的研究结果,恰好与后来官方数据相同,而路透社发布消息时冠以 '官方消息人士'之名,以
增加可信度;二是的确有人预先得知官方数据,并予以泄露。但前者发生的概率太小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他表示,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官方数据,未经官方公布之前,不管何人通过何种渠道公之于众,都涉嫌泄密,也破坏了国家信息机构权威性,建议司法介入调查。
统计局:不可能泄密
就上述疑惑,记者昨天致电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其秘书称姚景源目前不在京无法接受采访,并认为统计局内部人士泄露数据"不可能",具体情况,建议记者联系国家统计局新闻处。本报记者旋即联系统计局新闻处,新闻处多位工作人员表示已注意到此事,但对于本报记者发去的采访提纲,目前尚不能回应。
在路透社本月8日发布CPI为7.1%的报道的当天,本报记者曾致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询问该消息是否为统计局内部人士泄露,李晓超立刻表示"不可能",并强调统计局数据绝对不可能提前泄露,一切数据要到本月17日才对外公布。
路透社:发布前已传开
7月8日,路透社中文网站以《消息人士:中国6月份的通胀率下降到7.1%》为题刊登了对CPI数据的预报。这离国家统计局17日正式公布6月份 CPI数据有近10天的时间。文章中称,该消息来源于"两位
熟悉CPI数据的政府官员",文章的作者是"路透社北京新闻中心"。
本报记者就此事向路透社北京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说对外事务由路透社伦敦总部统一负责。记者又联系了路透社伦敦总部,路透社新闻发言人苏菲·布兰德尔女士很快发来了路透社对此事的声明:"路透社和其他新闻机构每天都在全世界内寻找和报道那些市场中潜在传播的信息。其中包括中国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在正式发布前就已经传开了。"
预知数据 有利机构避险
虽然我们尚不能对此事下一定论,但是可以看看,如果某些机构真的提前预知了官方数据,是否会为其带去操控市场的契机?
为此,记者连线业界相关分析人士,他们表示,在一定条件下预知官方数据,会有利于投资机构提前采取市场行为、规避风险或是谋取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走势比较清晰,投资机构可以自行预测未来重要指标的涨落区间。因此,即使预知官方数据,尤其是这种较长时段的宏观数据,并不会占到大便宜。银河证券高级分析师李锋也向记者表示,在官方数据出台之前,"几乎所有机构都将6月份CPI锁定在了7.1%到7.4%的区间,不会高于7.5%,这是分析界的共识。"
"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一个拐点。"日信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师徐海洋则向记者表示,"去年第三季度的GDP官方数据公布之前,大多数机构认为股市仍会大涨,只有很少人提醒,经济要到拐点了。可是没人相信。结果官方数据一出来,GDP果然回落了。"徐海洋认为,在这种拐点背景下,如果能够提前预知拐点的到来,无论是自己预测到的,还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内部消息,机构都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卖出股票,防止受损。
外汇市场 可以提前做多
"如果能够预先获知内部信息,对于外汇市场来说,必然可以争取时间,提前做多。"美通国际金融集团外汇分析师陈杲向记者表示。如果数据正式公布后,此前的"小道消息"被印证,那么外汇市场上,投机机构就可以在一个更加合适的仓位获得盈利。
不过,陈杲同样表示,由于国际外汇市场上,各国央行与投资机构共同对汇率走势发生作用,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披露,对汇率市场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程度有限。"当然,对于投资汇率市场的机构来说,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正式的数据发布之前,会有很多机构进行预测、预告,因此投资者如何判断这些信息渠道的可靠性,也具有一定风险。"
精测物价 有利产品炒作
不过,对于一些同CPI关联异常紧密的金融产品而言,对短期CPI的预知就相当重要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向记者表示,曾经的国债期货就属于此类金融产品。"前些年在发行国债期货时期,所有的银行相关部门都在天天计算CPI,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精确预测,能够提前采取市场行动。"
由于国债期货的价格由国家给予商业银行的保值贴补率决定,而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又取决于我国的月度CPI数据。因此,可以说每个月的CPI直接决定了国债期货的价格走势。
"如果能够预知下个月的CPI将要上涨,就可以提前买入国债期货,套利成功。"郭田勇指出。不过,他同样表示,这样通过预知官方数据从而实现套利的行为,更适用于短期数据,如果是半年或一年的长期数据,则可能效用不大。
泄密早非第一次
有关机密信息提前泄露的传闻在国内资本市场屡见不鲜。
去年5月22日,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就已在市场上快速流传,甚至有人还在互联网论坛上发帖称"财政部晚间将发布消息,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 3‰。"当时,不少记者致电财政部新闻办、国
家税务总局新闻办,得到的答复几乎完全一致:"确实没有听说过将要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对此,众多媒体纷纷以"利空传闻被澄清"给予了报道。
从5月22日传闻出现开始,到财政部上调印花税前的29日,A股市场依然狂热,上证指数也继续高歌猛进,一举突破4300点大关,创出了历史新高。然而,"5·30"凌晨公布的印花税调整信息与此前的市场传闻毫无二致。随后,有学者质疑:印花税上调走漏风声,应该是一起严重的国家机密泄漏事件。并且,由于之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利空传闻"进行澄清,而上调政策出台又推翻了相关部门不久前的说法,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必然遭到质疑和伤害,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有网友评论说:"中国证券市场没有什么是'机密'的,而在没有机密的证券市场里,散户是最大的弱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