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之少侠
注册时间2002-9-19
在线时间 小时
|
讨论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渔在2003-8-10 11:51:11的发言:
我在家中调漂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时我发现在落底的这个钩上不论挂多大的饵其重量都是由地面承受,只要它在以脑线为半径的圈内移动,浮漂均不会有动作产生,这样起不是产生了一个盲区?
是不是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脑线应越短越好?
请各位高手给予帮助!!!
我认为要了解浮标在鱼吃食瞬间所产生的表象,首先要了解鱼吃食的动作特征;无论是什么鱼(大型的肉食性鱼类除外),鱼在觅食时的动作都是“吸”,而非“咬”,人们常说的“咬钩”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罢了。如果鱼的吃食动作是吸,那么,鱼饵带动鱼钩进入鱼的口腔就一定会在瞬间产生一个“位移”,就是这个位移,使浮标产生下钝的表象,如果你的钓组调得非常合适,鱼在吃食是会使铅坠迅速下钝,由于铅坠重量的惯性作用,铅坠向下移动的距离,往往会大于鱼钩移动的距离。这样人们往往会觉得浮标的动作会非常的“夸张”。
在鱼觅食的时候,另一只带着饵料的鱼钩的存在,会不会影响浮标的动作?如果两只脑线不是产绕在一起的,则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在采用台钓(竞技钓)方式时,鱼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吃食,铅坠的位移都是向下的,浮标也一定会产生“钝口”的现象。当然,如果你有意“钓钝”,并且“钝”到脑现在水下出现了弯曲,你就会看到“送漂”的表象了。但,这与“调四钓二”的前提条件无关了。
如果认为脑线的距离越短越好,应当说,南方钓鱼常用的“朝天钩”是短脑线的极至(脑线长为零),但在实际垂钓过程中,“朝天钩”也存在许多的条件制约,这已经超出我们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了,另当别论吧。
[em07][em07][em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