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宋词中以钓鱼为题材的佳作
唐代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先進文明的國家。這一時期,是我國文化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現在見於【全唐詩】一書的就收錄二千多個詩人所作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有不少是以垂釣做題材的。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詩人高適,寫過一首【漁父】詩:「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開口。」短短四句,把老釣翁專心垂釣的神態刻劃出傳神的境界。你看這位老釣翁,選擇了山邊深潭的灣子作釣點,這種灣子一般是魚兒愛棲息的地方,足見他垂釣選點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兩眼盯著浮標,手把竿,全神貫注,別人問他話問了很久都不開口,可見他此時真是「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標爾」。從高適的這段描寫來看,這位詩人是深知釣魚之道的,否則絕不會寫得這樣深刻。
唐天寶歷年間柳宗元的名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出了一幅高曠、清新的境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不少畫家以其意境畫入畫,書法家把它書寫成條幅懸掛在書房吟詠。柳宗元除了【江雪】外,還有一首【漁翁】詩也是為人們傳誦的名作:「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此詩前四句,非常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優美的意境,尤是是三、四兩句,展現了旭日東升,煙消霧散的江上晨景,一葉扁舟,聲聲柔櫓,和沐浴著朝霞的青山綠水,都與詩人恬淡自適的心境融為一體,給讀者以深遠的想像餘地,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人從詩中得到了美感的享受。
杜牧也寫過一些詠釣的詩。其中一首【贈漁父】:「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詩人用清新的語調,描寫了漁父在萬籟寂靜的傍晚和曉霧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處安靜地垂釣,度過了幾十個春秋。雖然詩人描寫的畫面是一幅「煙籠寒水月籠妙」的低調,但這首詩呈現的美麗的畫面中,包含著杜牧詩所特有的爽朗俊逸的情調,用精煉的語言傳達了含蓄的意境。從釣魚來看,杜牧也是一個懂得釣魚情趣的人。蘆花深澤,在蘆葦密茂的草邊,是魚兒的索餌場,正是良好的釣點;「靜垂綸」,寫出了釣魚要靜的道理。如果杜牧不懂漁事,是寫不出其中奧妙的。
唐代傑出的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也是垂釣的高手。他寫了一首【獨釣】詩:「侯家林館勝,偶入得垂竿。曲樹行藤角,平地散黃盤。羽沉知食駛,緡細覺產難。聊取誇兒女,榆條繫從鞍。」韓昌黎這次跑到人家後花園去釣魚了。這花園環境非常幽靜,綠樹遮隱,蔓藤繞樹,金色的隬光透過樹叢,洒落在平靜的池面上,像是一個金盤子。投鉤池中,忽見浮標子沉下去了,連忙提竿,覺得很沉,又怕釣線細跑魚,只好握竿「溜」了一會兒把魚拉上來,折了一根結實的榆樹條把那條大魚穿上,繫在馬鞍上,回家也好向兒女誇耀一番。你看,這位大文學家釣到了大魚,那麼小心翼翼的樣子,即使今天很有經驗的老釣手,也不禁會拍案叫絕!
在我國文學史上,興起於唐、五代的一種詩歌體裁-詞,本是起源於民間。這些詞最早始於七世紀中業。殘唐、五代的割據混亂局面結束,到北宋歸於統一,這種詩歌體裁得到了發展。宋代的詞中,也有不少垂釣的佳句。
在北宋文學家中,蘇軾是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人。他的詩、詞和散文在北宋文學中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特別愛張志和的【漁歌子】,說它有遠韻。蘇東坡在原詞基礎上,調寄【浣溪沙】寫了新篇:「西塞山前白鷺飛,揚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也改寫了一首【浣溪沙】,更有意思:「新婦磯頭攪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底下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舡頭。」蘇東坡看了黃庭堅的詞,取笑地批評他說: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此漁父無事太瀾浪也。這都是當年的詞壇佳話。
宋代詞人潘閬寫的【酒泉子,憶餘杭】,詞意清新,有奇趣:「長憶西湖,盡日攜樣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閒整釣魚,思入雲水寒。」詞人淡淡數筆,勾畫出一幅西湖垂釣的美景。蘇東坡非常喜愛這首詞,把它書寫成玉堂屏風。
北宋末年指斥秦檜「懁奸誤國」的名臣朱敦儒,曾寫一首【好事近,漁父詞】:「搖首出紅坐,醒醉更無時節;話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晚來風定釣絲閒,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詩人以飄逸的詞調,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煙波垂釣圖。朱敦儒字希真,晚年隱居垂釣。【澄懁錄】記載:「陸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今浙江紹興),與明儕之。聞笛聲自煙波間起,頃之,棹小舟而至,則與俱歸」。」陸游這段話,敘述了朱希真煙波垂釣的情景。朱希真恰好與煙波釣徒玄真子相比美了。
陸游晚年,也回到故鄉紹與鏡湖邊「閒時釣秋水」了。這位一生寫過九千三百多首詩,他的作品始終貫穿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詩人,晚年曾寫一首【鵲橋仙】詞描寫了他退居故鄉垂釣的情景:「華燈縱博(奕棋),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一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斷苹洲煙雨。鏡湖原自屬閒人,又何必官家賜與﹖」詞的第一段前三句,追溯了他當年穿上戎裝,馳聘國防前線南鄭(漢中)一帶,鐵馬秋風,豪邁的軍旅生活。後兩句則敘逑他由於一直堅持抗金復國的主張,並不斷把它表現在詩歌創作裏,而被加上「嘲詠風月」的罪名被免去官職,回到故鄉「獨去作江邊漁父」。詞中「鏡湖原自屬閒人,又何必官家賜與﹖」指的是賀知章還鄉里為道士,求同宮湖數畝作放生池,皇帝有詔賜鏡湖剡川與賀知章的事。所以陸游說湖光山色本無主,閒者便是它的主人,又何必官家賜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