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事中,谁都知道,因受气温、水温环境影响,夏天不如春秋两季好钓鱼。这期间,早晚虽然相对肯上鱼,但仍需注意五宜五不要。
一、宜钓近岸浅,不要太深远
有句钓谚:“夏钓深远莫挨边,选用海竿要抛远。”其实,这句本来就很笼统的经验之说,一般只局限于盛夏的中午时分才能推广,要是夏天的早晚垂钓,就很不适宜。
首先,夏天要考虑钓深、钓远,那是因为随着中午日照紫外线对水层辐射穿透力的逐渐增强导致水温迅速上升,上升时,浅水比深水增温更快、更高、更缺氧。为此,鱼儿会感到特别不适,便潜入深水栖息避暑。所以,这时候,钓者理当顺应其变,找离岸远一些的深水处下竿。
然而,一天中的早晚,具体讲,也就是水温尚未迅速上升的10点钟前,以及下午水温又开始回落的5点钟后,相反是浅水比深水降温快、增氧快喝使鱼儿回头快。所以,这时候,选择钓位,就不要再受“夏钓深远”的束缚,只宜钓近、钓浅。当然,这里所指的近和浅,也不能像春天那样,钓得太近、太浅,一般要在离岸7-10米,水深2米左右的地方,找稀草和浑水处下竿。
二、宜钓老鱼道,不要找新巢
夏天,尽管鱼儿像春天一样的活跃,且会四处游弋觅食,但仍然有它的活动范围和一般规律。这种活动范围和一般规律,被钓界前辈称作游址和食地。
游址的去向往来,好似水中的十道九路,即便远近宽窄可任意畅游,但鱼儿始终不会脱离“轨迹”二随便乱窜。这就是垂钓中,经常听到有经验的高手所说:“水中鱼有道,拦路就好钓”的一句实用谚语。继而,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悟出和实践了“宽河钓窄窄钓宽,不占凸地就守弯”则正是鱼儿游畅栖息,常去往来之处而更易于上钩的科学道理,所以,一直以来,这些老地方,便成了野钓首选位置。尤其在鱼类特别活跃的盛夏时节,正因为一天中的早晚与中午鱼有从浅水到深水和从深水到浅水这样一种往返习性,更利于钓者在它们的必经之道守株待兔。
食地则为经常有人守钓的具体窝点。这里,由于一直有人不断地投喂各种诱饵,渐渐地,便成了鱼儿饥则必到的固定餐馆。即便前一阵子不吃,过一阵子还会回来。
所以,夏钓虽有“一日三迁”之说,但早晚鱼儿容易上钩的时间相当短暂宝贵,故不要重新去找鱼巢、开新窝,这样,往往会求实成虚,错过良机。
三、宜钓亮水地,不要选暗穴
这里所说的暗穴,是指有大石暗礁、横木树桩、壕沟坑当、隐草杂物这些最容易藏鱼的地方。然而,冬季和初春一过,只要进入仲春后水温达到15℃以上,鱼儿就不会静守巢穴而要四处游荡。按它的习性常规,即便盛夏的中午时分又会从浅水潜入深水,可进入深水区,一般也不归家,仍然好动,只是少吃。所以,这期间,不能按入冬后和仲春前的经验,去找有障碍物的地方下竿,而要找无遮无挡的亮水区,才是它们的闲游广场。因此,有经验的钓界前辈总结出“夏天鱼散亮水多,早晚不要钓天窝”的这样一句谚语。尽管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更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
四、宜钓堰尾弯,不要守壁坎
壁坎,一般都是在长堰或水库的中段,且两岸或一边多会是高坡陡坎。这种地貌形成的水体,由于水位较深,尽管曾有“长堰壁坎钓中间”的谚语之说,但是一般也只是针对冬天而言;何况这些地方除冬天外,很少有人去,无大量喂料投入,没有形成鱼儿找吃的食道。所以,夏钓早晚的位置选择,面对长堰,首先应考虑水面位置是否藏鱼。对钓谚的认识,不能“刻舟求剑”,也不需顾及水岸钓者能否躲阴(早晚日光弱,对人体不宜造成暑热伤害)。最宜选择的地理位置,是在尾中段的弯道处,这里水的深浅合适,多有稀草,容易歇鱼,且能避风躲浪,便于识漂。
五、宜探把底找,不要先浮钓
夏天钓浮水,是因为水温超过了鱼类最适宜生存的20℃导致水中缺氧,尤其是耐氧性较差的鲢鳙、草鱼,首先就改变了泳层。所以,这时候,钓者应根据水情、鱼情的变化,由探底钓改为悬浮钓。
然而,前面说过,在水温迅速上升的10点钟前和下午水温又开始回落的5点钟之后,水中并不缺氧,这时候,即便是想主钓鲢鳙、鲤鱼,也只宜探底钓,不要先浮钓。如果钓鲫鱼、鲤鱼,就更不可下竿前就受到“夏天不浮钓,有鱼钓不好”这句谚语的束缚,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中国钓鱼》2015.8,文/陈中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