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状绦虫病
1.病原
病原是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 肉质肥厚、扁平, 呈乳白色长带状 ,俗称“面条虫”。长度从 3~4 厘米或数米, 宽可达 1 .5 厘米。头节尖细, 略呈三角形。背腹面中线各有一条凹陷的纵槽, 双线绦虫各有两条纵槽。成虫寄生在鸟类, 如秋沙鸭和鸥鸟等肠道中,鱼类是该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2.症状与诊断
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 病鱼常在水面侧着身体或腹部向上缓慢地游动, 身体消瘦, 可见到肋骨。剖开鱼腹, 即可看到体腔内充满白色带状的虫体, 内脏受挤压和损伤。
3.流行与危害
各种不同大小的水域中,均可发病。由于此病的流行鱼产量大幅度下降。此虫寄生在鲤、鲫、鲢等鱼类的体腔内, 病鱼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由于它的寄生,使寄主内部器官受压而逐渐萎缩, 正常机能受破坏, 引起生长停滞 ,鱼体瘦弱; 有时主体钻出鱼体外 ,造成鱼的大批死亡。
4.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消灭虫卵, 驱赶小鸟, 严格检疫制度晶体敌百虫,0 .3 毫克/ 升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均匀泼洒, 杀灭水体中的水蚤和虫卵。二丁基氧化锡, 每千克鱼体重克, 每天一次,混饲, 连用 5 天。硫双二氯酚,每千克鱼体重克, 每天一次,混饲, 连用 3 天。灭蠕灵内服, 每 100 千克鱼体重用 30~40 克,混饲或制成颗粒喂服, 每天一次,连续服用 5~10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