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钓鱼网 京钓网 北京钓鱼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京北休闲练竿竞技|特菜领海渔具|海钓路亚售海鱼金色时光垂钓园--通州
百里峡拒马河野钓
美雅口腔-专业齿科老渔翁冷水/温性鱼配送MORA 瑞典手摇冰钻爱斯基摩得伟尼龙电冰钻
查看: 111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晕钓心法秘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1 18:1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上牵力本质分析
  数年前,俺在“状态调钓浅谈”等文中,第一次使用了钓组“上牵力”这一词汇,用以替代问世以来引发很多争议的“剩余浮力”(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才改用的)。令人庆幸的是,数年间有很多钓友(包括山东化绍新同志),在钓技研讨中已经接受并沿用了这一词汇。其实大家讨论钓技都是为了更好地[url=]钓鱼[/url],为避免干扰科学上的“浮力”定理,也为避免无谓舌争,我们钓鱼人能找到一个更准确表述内涵的新概念词儿,倒也未尝不可。
  直到今天,谈到“剩余浮力”究竟所指何物?相信很大一部分同志首先容易想到并说出来的,依然是感官所看到的水上那段漂尾的(未来)排水量。最早有人认为,上牵力是指“调钓目差”,因为它牵扯着饵重和钓组状态平衡......也有人说,“调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牵力,因为它是我们最初可以“调”出来的东西......还有人认为,“钓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牵力,因为最终和鱼口发生关系的是钓目......这几种说法,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咱先不管它谁对谁错,今天我想直接使用“上牵力”这一词汇,谈谈钓组动态某些实质性的内容,大家边看边思考,或许更有意义。
  1、上牵力与大漂小漂
  首先给出一个前提:漂尾完全相同的同一套漂,1号和5号,连接同一钓组,同样调几钓几。请问:这两套钓组的“上牵力”大小一样吗? 我相信大家几乎可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对吧?
  那么此“不一样”又牵涉到钓组具体哪些东西了呢?显而易见,是漂体体积和配铅大小不一样了。尽管漂型相同尾径一致,但5号漂的漂体肯定比1号漂的大,同时浮力也大。在此我们可以联系钓组动态思考一下,漂体大小在钓组动态运动中,首要关联的是哪些东西呢?是钓组的质量和水的阻力。
  水的阻力比空气阻力要大很多倍,人在陆地上走,感觉不到有阻力在阻挡我们前进,跑起来(或风天-气流运动)会感觉阻力大些,这是人与气流之间相对速度大的原因。但如果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迈步向前,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很艰难很艰难对吗?因此说,“水阻”在我们的钓鱼实践中,对钓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早期有些人的钓技文章里好象说过,“钓鱼很简单,知道重浮二力平衡原理就会调漂,鱼一咬钩就会打破平衡,漂就会动,就能钓上鱼了”。然而今天我想说一句客观的话:仅了解二力平衡原理,是钓不明白鱼的。
  漂体越大浮力越大(一般来讲),转而可以帮我们确认,漂本身,浮力越大上牵力也就越大,即使您把它调成“平水”,它依然存在着比‘小漂’大的上牵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大漂浮力大要配重铅,直接影响到的是钓组质量。有人说钓组平衡后没有重量了,这话对。但世间万物质量是永存的,而质量又关乎着惯性(包括静止惯性和运动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小漂钓组质量小,静止惯性也小,容易从静止状态被启动起来(被鱼口拉动);而大漂钓组质量大,不但体积大水阻大,静止惯性也大,不容易从静止状态被拉动。我们从钓鱼实践中很容易证实这一点,即大漂钓组比小漂钓组要稳定得多,通过实战我们大家对“小漂灵大漂钝”的普遍认识,其实就是质量、水阻这些内涵道理。那么联系到上牵力来说,质量大的钓组不容易拉动(保持固有状态的能力强)。
  在浮漂线组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使用中我们对大漂小漂上牵力考量方面,还有哪些说道吗?最简单的道理:大漂上牵力大,在水不是很深 或鱼口不是很大等情况下,大漂可以适当调低,上牵力也基本够用。小漂呢?正相反,在水较深 或鱼口不是很小等情况下,小漂可以适当调高,以弥补上牵力之不足。
  上面说的适当调高或调低,是指在浮漂“上牵力合适位置上”的相对调高与调低。
  2、上牵力与漂形
  漂形不同,也会导致上牵力大小的不同,相信许多钓友都有这方面的体会。
  在浮漂上下运动过程中,除其表面会受到水的粘滞阻力之外(边界摩擦阻力),漂形也决定了浮漂在上下行运动中受迎流及尾涡阻力的大小。仅就下行运动而言,自然界我们经常见到的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滴形状(大头朝下的正水滴形),应该是最理想的流线体形状了(自然形成-阻力最小的形状),然而转念一想,世上多数淡水池钓浮漂可不是这个形状哦,好象与它刚好相反了?成了大头朝上的倒水滴形,这岂不是说下行阻力很大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正水滴形的浮漂,不是没有,日台两地不同时期都曾有过大头朝下的正水滴形池钓浮漂,近年来大陆‘本心流’也是以生产这种形状的浮漂起步的。这种正水滴形浮漂,下行阻力小,下降很快。然而事有利必也有弊,下行快了,相对的上浮反弹能力就差,致使用途变窄(比如说当您想让浮漂下沉慢点,给鱼充分的接吃机会时,它就难以胜任了)。还有一点是这种浮漂翻身后与水面交合部位是在漂身上部(漂身露在水面上),故本心流公司的此形浮漂,不得不在漂身上部设画“附目”来弥补这一缺憾。另外一点,浮漂在钓鱼使命中,除灵敏度要求外,稳定性也是必须考虑的一项,而正水滴漂形由于浮心靠下,易与重心位置重叠甚至交叉,稳定性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这种‘理论上’下行阻力最小的理想化漂型,始终没能占据池钓浮漂的主流市场。
  漂身连接漂脚部位,一般都能做成渐细形,使下行迎流阻力降到最小。那么焦点就只剩浮漂肩形一项了(大小头一换个,尾涡阻力差异可就大了,这就如同让海豚或潜艇身子倒过来行驶道理一样)。由此可知,判断漂形与上牵力大小之关系,重点在肩形。简单说,肩形越圆的浮漂,下行阻力越大,动态上牵力越大,上浮反弹能力越好;而肩形越削的浮漂,动态上牵力越小,其特点是下行阻力小,但上浮相对慢。结合实战来说,浮漂漂形主要可归为两类不同用途,一为控制鱼吃食,二为适应鱼吃食,前者肩圆,后者肩削。而结合上牵力来说,肩大的漂形上牵力大,适合控鱼;肩削的漂形上牵力小,适合鱼吃。结合调钓来说呢,肩大上牵力大的浮漂可适当调低点;肩削上牵力小的浮漂,可适当调高点,这些都是有连贯相通道理的。
  说到漂形,当然也得包括漂身的长短粗细。实战经验告诉我们,身短而粗的浮漂,动作特点比较活泼,上牵力相对大些;身细而长的浮漂,与之相反。另外身短的浮漂,为弥补自身稳定性不足,一般会配以长脚或长尾,这些变化就不再细聊了。
  以上二节,我主要谈了上牵力与漂大小(浮力大小)及与漂形这两方面的关联,至于上牵力究竟指什么,相信看过以上分析,不用我说大家已经心中有数了。上牵力其实就是钓组内涵的一种上行趋势,或上浮反弹能力。关于它的具体作用,及与浮漂调钓高低、灵钝之间还有哪些关系,下章咱们聊。
  二、江湖晕钓心法秘籍
  最近我常想,把钓组看成一个水中物体,用它和水的比重关系来分析以往调目设定中的相关道理,这样是否可行呢?理论上虽不太严谨,但可能容易理解。
  物体的比重本来是固定的(随温度只有微量变化),简单说,水的密度是1,比重大于1的物体,是沉水物体(放到水里会沉,比如金属),我们叫它“沉体”;比重小于1的物体是浮体(放到水里不沉,漂浮或悬浮)。而我们的钓组呢?不加铅时,它的比重远小于1,是个大浮体,会漂在水上。加铅调到漂尾根部,整套钓组就相当于一个比重小于且接近1的水中物体了(严格说还是浮体)。
  接下来,我们先不去了解平衡漂身与铅重的关系(它和大漂小漂粗线细线以及钓速降速的关系比较密切,且待单谈),转而先来关注一下浮漂尾部这一段,即调目设定区域的相关道理。
  就这个比重小于等于1的水中物体本身来讲,“密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可调性,我们平时说“调漂”,其实调的就是这一段,即漂的上牵力和坠的下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大小,同时也是钓组动态上下行趋势的根本所在。
  漂的上牵力,在漂尾以上部分调整,不会再增加了,越加铅它越小。那么上牵力在钓组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向上提牵线组,控制底钩状态,抗风浪水流及风线干扰,及抗虚底、张力、假口等干扰的能力,这些都是上牵力的动态实际功能。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号表现,也就是怎样设定上牵力,信号表现才丰富,更便于我们观察和掌握提竿时机。
  坠的下坠力又有哪些实际作用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钓组整体的下行趋势,因为坠重牵扯着钓组质量,坠加的越重,钓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也就是说,这个水中物体的比重被我们调得越大(越接近平水位置),其动态下沉趋势越强。但结合上一段中叙述的钓组其它实战功能来看,并不是钓组下行趋势越强就越好,从浮漂信号表现度来说,也绝不是下沉趋势越强越好。还有一点,上牵力的大小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线组和底钩状态,在漂尾范围内,浮漂越往高调,上牵力越大,向上提牵线组的作用越强,钓组状态越趋灵;浮漂越往低调,此消彼长,上牵力越弱,下坠力越强,钓组状态越容易趋钝,这是一般的实践规律。另外还有,浮漂调得越高,钓组越轻(排水量越小阻力越小),信号越多,钓组表现为“上易下难”。而浮漂调得越低,上牵力越小,钓组越沉(排水量越大启动阻力越大),动起来越难,信号越少(调低避口,主要就是这些道理)。而一旦启动起来(鱼口够大或抬头转身动作),下行惯性行程越大。实际表现是“下易上难”。
  以上所述说明,我们平时调目的设定高低,实质上是在调整钓组动态下沉力与上牵力的合理分配比值,并有效利用其产生的连带结果(此处与以往所说调整重浮二力之静态平衡,思路或概念不是一码事)。
  那么究竟调在漂尾什么位置最好呢?在阐述个人观点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钓界存在的互为矛盾的两种灵钝说法:
  首先,灵与钝只是人与人之间方便沟通交流所用的一对概念符号,与上不上鱼并无正比相干,这一点先说清楚,以避免“上鱼就是硬道理”之类的废话。
  1、“调高灵钓低灵”台钓理论:它所关注的应该说比较全面,比如入门口诀:7目漂搓饵“调4钓2”,高于4目为越调越灵,关注的是钓组状态、排水量及钓组质量,都是向灵敏度高的方向发展的,道理上没有错,只有上牵力一条孤注一掷了。低于2目为越钓越灵,所连带的还是钓组状态,更向灵方向发展,上牵力也是越来越大,孤注一掷的。
  台钓理论如果就此罢了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是有缺陷的。好在台钓理论还有“归灵点”方面的暗示,尽管没有明确阐述,但总体来看台钓理论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而且其调与钓,二者可以随便结合,理论与实战是和谐共通的。
  2、“调低灵”“钓低灵”竞技理论:它所关注的无疑是单一下坠惯性,也就是说,它认为我们这个水中物体 比重调得越大下行惯性越大,就叫越灵(即使把铅直接加在漂脚上也是一个系统,不是单纯浮漂了)。而没有考虑钓组启动难易、质量和阻力大小,上牵力一项也仅看到了下行单向利益,同时还“忘了”钓组状态(注意此灵并非“灵敏度”而是“下行幅度”,此处换了概念)。
  由于关注角度单一,因此“调是调,钓是钓,二者不能一起谈”,否则调低钓低应该最灵,却顾不上饵重了。理论与实战状态结合不上,必有很多后期条款用以弥补原始不足,教 学双方会比较累的。
  上述两个“灵钝”,关注角度各行其道,客观看都有道理,俺就不过多评论了,下面转入正题。
  江湖晕钓心法(鲫鱼):
  浮漂调高了上易下难,调低了下易上难。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是钓组比重和上牵力在从中主导作怪。既然钓组比重和上牵力在漂尾上是可调的(即我们平时的调目设定),我们可以假设一支10目浮漂,漂尾上下均质、粗细相同且目距相等。那么:调至“平水”时,钓组整体密度接近水密度1——悬浮,静态承载力为零,动态下行最易,上浮趋势最弱(上牵力并不为零),配铅最多,钓组质量最大,排水体积最大(阻力最大),需足够的外力才能启动钓组。而调至尾根时(即调10目),钓组整体密度接近1/10,远小于水的密度1,钓组上牵力最强,静态承载力最强,动态上浮反弹趋势最强,致使鱼下拉不易,从这一点上看,也需要足够外力才能“下拉”。
  假设调至5目,钓组整体密度接近5/10(即1/2),应为钓组上牵下沉力的折中交汇点,从动态角度讲,该点信号最丰富且敏感。
  那么实战中,在钓组上下行难易趋势之间,漂尾上必存在一点或一区段,是上牵力和下沉力配合最好的地方,该点或有限区段(一般在漂尾中间两三目上),浮漂动态上浮下沉表现突出,信号明确而夸张。这在我们需要发挥钓组真正灵敏度的时候(比如冬季轻猾小口),很容易检验,且是最常用的位置。
  晕派心法集人所长,不管谁说调高灵或调低灵都没关系,头脑和主见是自己的,从个人实战或前人经验中获取的,不是抵触、逆反情绪,而应是禁得起推敲和检验的逻辑心得。
  因此晕钓心法认为,从钓组灵敏度(鲫鱼)、综合抗干扰能力及信号丰富充实等多角度考虑,一般浮漂,调中段最好(空钩调目)!
  当然,每支浮漂性能有别,钓组也非固定不变,一般浮漂,漂尾中段都会存在一个并不宽泛的敏感调钓区间,比如漂尾中点上下一两目。一般鱼情(特殊轻口鱼情,如果您想抓入口,更需要该点配合),调在该区段,八九不离十。如果遇到特殊浮漂,比如刮皮很薄的轻体浮漂,您可考虑从中点之上多调一目试起;而针对性能比较稳定或大号的浮漂,可以少调一目试起等等,随机变通不多说了。至于根据不同鱼情或钓法,调目方面的变化,也基本遵循上牵力和下行力随机分配主脉,灵活运用。
  调目设定心法咱说完了,就这么简单。接下来全靠您自己体会、验证、揣摩,不多聊了。
  浮漂调钓主要二功:一为方便鱼吃,二为便于人观察,仅此而已!调目设定关此二功,钓目也一样。
  钓目的主要作用是结合钩重饵重调整底钩摆放状态,主要为了方便鱼吃(如果再深化一层的话,还可利用不同的调钓目及钓法配合,来控制鱼在哪吃)。说白了就是,鱼怎么吃得舒服,钓目基本就怎么定,状态就怎么去适应它或控制它,主要是看鱼行事。
  鱼究竟吃得舒服不舒服(鱼口随时会变),不是理论所能提前计算的,而是靠我们对钓组和对鱼的了解,从漂相和中鱼效果上分析判断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鱼感”。经验丰富鱼感强的人,三推两扒拉,也许就找到当时理想的入口点了;而缺乏经验或鱼感不太好的人,推来拽去把主线撸红了撸冒烟了,也可能找不准鱼口,这不是口述能说出来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实践堆积磨练的基本功。
  额外一笔: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一篇“浮漂漫谈”——关于敏漂钝漂的文章,写得不错。只有一点不同认识,想在此说明一下:
  该钓手认为,敏漂钝漂除可从外观工艺、轻重、漂形等方面初步人为判断外,还可通过测试漂尾的“同载量下沉幅度”,来判断其“灵动能”(其认为:“标尾载重是浮标的灵动系数”)。
  众所周知,敏漂一般指相对吃铅量较大的轻体或超轻体浮漂(自重与吃铅量的比值较大),这类敏漂一般在冬季小漂体浮漂中较为追求。浮漂的敏钝根源,我觉得还是在漂身的载铅量上。假设同调目后,加同样的一块小铅,甲漂下沉4公分,乙漂下沉2公分,这并不说明甲漂就真的比乙漂本质灵敏;也不能说同样的下沉幅度,鱼咬甲漂的钩就省力,咬乙漂的钩就费力。
  为什么呢?因为从6目加铅(或载饵)到4目或到2目,这种测试仍然属于静态变化形式(原则上说不受张力、惯性和阻力等因素影响),因此依然应该严格遵循静态重浮力平衡定理,即导致这种下沉距离差异的关键,是在漂尾直径上(静态同比排水量)!而与浮漂、钓组动态中的信号特点,不是一回事,不可相提并论。
  同样的吃铅量,轻漂可以作到漂体更小;或同样的漂体大小,轻漂的吃铅量更大。其好处不言而喻,前者阻力更小,信号更多;后者主线张度更大,上牵力更大,信号传导更快,这才是灵敏根源。
  之所以产生这种混淆认识,我觉得还是那条,即“割裂了浮漂整体,而单独着眼于漂尾了”。这与以前很多人曾认为软漂尾有“剩余载重能力”,硬漂尾没有剩余载重能力,犯的是同样的,着眼于局部的失误。
  如果上述“认为”成立的话,那硬尾漂一旦调到尾根部,就应该象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了才对,而事实是这样吗?不是!
  事实是,在平衡系统中,漂身的浮力早已平衡掉了整个钓组包括漂身漂尾的全部重量,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东西(包括水上的剩余漂尾)都已经是平衡、失重状态下的了。因此水上漂尾,不管是空心还是实心(甚至钢尾),二者已没有静态下重量或密度的可比性,而只剩下唯一的一种可比性,即“剩余排水量(剩余漂尾的体积排水重量)”。
来源:http://www.dy-8.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0-12-21 18:20:33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9-24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联系|手机APP|发帖技巧|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491号|北京钓鱼网 京钓网 北京钓鱼论坛 ( 京ICP备17073438号-3 微信:bjdiaoyu-com 邮箱:bjdiaoyuⓔ163.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万柳中路28号海联在线B1层 )

GMT+8, 2025-1-7 11:41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