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钓鱼网 京钓网 北京钓鱼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京北休闲练竿竞技|特菜领海渔具|海钓路亚售海鱼金色时光垂钓园--通州
百里峡拒马河野钓
美雅口腔-专业齿科老渔翁冷水/温性鱼配送MORA 瑞典手摇冰钻爱斯基摩得伟尼龙电冰钻
查看: 1869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浮标新论 何蔚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一)浮标的材料及种类:
  台钓浮标材料有三大类。
  1、动物型----其代表以孔雀毛为主。也有刺猬毛等其它动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脱落的为佳品。因为这种羽毛体内的海绵体已经老化,对气温度影响引起的冷缩热涨反应较小。
  2、植物型----种类较多,以通草、桐木、芦苇、巴尔沙木为常见。尤以芦苇及现时最流行的巴尔沙木(又称轻木)为主流,其特点是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3、合成浮标有宝丽龙(即发泡胶)、塑胶及碳纤等。这类浮标一般只有初学者才使用。
(二)浮标的自重问题
  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钓鱼书,一般人都认为浮标体积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认为浮标是空心及充气式最好,恨不得将浮标用无形空气制作才叫好。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你拿一个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飞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准确。当然也并不是说浮标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个恰当的度。纯物理学及纯力学的理论根本不能硬搬到钓鱼理论中去。因为天气、鱼情、鱼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变。鱼是有生命,有恩维的。人钓鱼,鱼亦钓人。我与一位台湾著名制标人讨论过上述问题,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标做到极轻浮力极大。我发现有鱼讯的时候,浮标乱跳。很难有明显下顿的动作。这种只有向上牵引力而没有自身重力下压的浮标根本不能用。虽然说浮标的浮力可以用增减铅皮的重量来平衡,但减小浮标体积而增大铅坠的体积及重量又有什么意义!线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侧重于某个位置的变化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特别适合鱼类吸食动作的浮标。如果这问题不说清楚,这种模糊浮标概念还会继续影响各位钓友。
  要调好浮标,先要认识它。浮标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贯穿型----以去壳孔雀翎制作的浮标为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纤维支撑,外包去壳孔雀羽。这类浮标外观漂亮,但对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得恰到好处,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软又会在扬竿瞬间出现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现弯曲。试想,速钓的扬竿抛钩在一分钟内重复4-5次,浮标还来不及回直所出现的下沉,鱼汛的动作会正确吗?显然,只有很专业的厂家才能生产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标。贯穿型浮标的特点是比较稳定,缺点是容易把外力影响下的微弱动作隐蔽掉,利弊参半。
  2、不贯穿型----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较有代表性的是带壳孔雀翎和芦苇制作的浮标。它的制作过程是将标身材料剖开后两头分别插入标尖和标脚,再捆绑粘合成形。这类浮标如果制作得好,有外壳保护一般不用涂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较轻。然而,有些产品为求接口圆润涂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坏了它轻灵的特点。与贯穿型浮标相比,它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就有灵敏和活泼的标尖反应,具有将小动作放大的优点,可惜取材于未经修饰的天然物质,规格不能统一。它最经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标顶部和标肢的结合部,要挑选一支完美的浮标不容易,如果用心选到一支好的,不失为利害的武器。两年前,我在东莞参加比赛。此前,我同友人到当地一台商开设的渔具店购物,老板极力向我推荐巴尔沙木浮标。他说:“现在台湾的高手全用这种浮标,孔雀翎标已经落伍了。我敢与你打赌,如果你能从他们的标盒里找一支孔雀翎,我输你一万元!”我对他所说的“高手”是个什么等级没有追问,言辞也过于偏激,不过他这话证明了巴尔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于巴尔沙木浮标出现的时间不长,很多人不了解它。我简单介绍一下:巴尔沙木是一种亚热带木材,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和广西。这种木材的特点是质轻多孔,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据说,最好的巴尔沙木生长在南美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用巴尔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芦苇制作浮标,可以不贯穿生产,还可以任意成形,并具有孔雀翎和芦苇浮标的优点。然而,它也有缺点,由于很轻,微孔又使它变得松软,加上没有外壳保护是很容易折断的。如果厂家的涂料配制技术不过硬,其耐用性就难说了。
选购浮标应该从功能上来考虑,因为每支浮标在设计时就贯穿了适应鱼种,咬钩力度,鱼讯表现等综合因素,是预先就设定的。以一支浮标适用不同水情、鱼情的万能浮标是没有的。一些人到渔具店选购浮标不分青红皂白,对标尖左瞄右瞄,似乎买的是标尖而不是浮标。内行的做法应该是先旋转,由标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觉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均匀,再看标体的形状设计,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标体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后,掂量一下浮标重量是否恰当,最后才是标尖标脚。有些人为标尖有一点点不直而放弃一支标体很好的浮标,反去选一支标尖挺直而标体不怎么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标的调整及入门
  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现在大家都在进步。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钧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四)浮标灵敏点的误区
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说法。寻找灵敏点,台湾人争了几十年,大陆也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说法是把浮标调整到水平,之后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铅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标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为灵敏点。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做起来也麻烦。我认为,此法缺乏科学性,至少是割断了鱼情,而鱼情恰是浮标设计的重要理念。如果修剪铅皮得到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5—6目之间,而用它来钓鲫鱼,就出问题了。鱼饵的比重轻,一粒鱼饵的重一般只能将浮标压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温不高的北方,两粒鱼饵搓得更小,即使用两粒鱼饵的重量也未必能将浮标压下一目。用这样的浮标钓鲫鱼,即使钓4—5目,鱼饵搓得稍小或钓点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现鱼饵沉不到底的情况。用这支浮标钓鲤鱼和草鱼,情况会怎样呢?钓鲤鱼的饵比重大,一粒饵能将标尖压下6—7目(两广地区钓罗非鱼的饵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钓半目,由于浮标向上牵引不够,鱼饵下沉会被稀软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于是就有窝子里鱼星不绝,而鱼很难找到鱼饵。我见过很多因为鱼聚窝不咬钩烦躁得频频更换钓饵,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浮标。还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一见标尖晃动猛提狠抽,虽有时候也能有钩挂着鱼体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钓线被拉得吱吱叫唤,最后仍是脱钩断线。灵敏点变成不灵敏了。
一支浮标到底有没有灵敏点?我认为:浮标是没有灵敏点的,而只有灵敏的浮标。不从标的整体上去寻找灵敏,而把着眼点局限在标尖的某一目是一种误识。那么,怎样的浮标才是“灵敏的浮标”呢?首先是材质的选用,其次是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再就是标脚、标尖的长度和配重。每款浮标在设计时都已设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就连鱼讯的表达幅度也考虑到了,以灵敏点来规范浮标是令浮标改弦易辙,去承担它不能适应的工作。调到某一目才有灵敏,难道其它目数就不能调,不能钓吗?我认为:调几目才正确是由对象鱼的吸食方式决定的,同时还要结合天气和气象情况对鱼的食相变化有所估计后才能就鱼饵特点、浮标造型作正确选择。在广东,罗非鱼是最大众化的垂钓品种。当一时没有合适的浮标时,我的做法是修剪铅皮到标体露出水面0.5—1.5厘米,使浮标有足够浮力控制鱼饵的状态,以此获得的信号就是标尖下顿既有力又有幅度。对浮标调整和灵敏点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调整鱼饵重量的办法控制浮标的灵敏和迟钝,并得到相应的信号。这是真正由实践得到的科学结论。抛开鱼饵或不把鱼饵的大小、比重考虑在内,仅靠移动浮标去寻找目数得到的自我感觉虽然良好,但最终还是因钓不上鱼来而徒增烦恼。
(五)何谓灵敏何谓迟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起,如果调5钓2目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顿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向前滑动,一次又一次的推吸鱼饵还是进不了口,标尖就是黑标扬竿还不中鱼。如改“调6钓l”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牵引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数年前,一位学物理力学的钓手同我讨论这个问题,他说:“物体在悬空时比固定时更容易破坏它的稳定性和移动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他是对的,但把鱼吸食的习惯及我们要的浮标提示动作加进去,纯理论的正确就未必适合于钓鱼实践。我们在钓鱼时只能从浮标的上升或下沉动作去提示扬竿,而没有办法看透水下的饵,作为钓手,看问题一定要客观。我认为,钓鱼时浮标的灵敏应该以能表达准确的信号为基础,而不能硬说调几目为“灵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词或口诀吓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有时是调5钓1比调2钓1还迟钝,还没有动作。调目要合理,关键在钓目。
(六)剩余浮力与“归零点”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O的重量……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2厘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8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汛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着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做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的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作图示如下: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P>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在调5钓5时鱼饵的重量全部由池底承托,而调5钓4时线饵的重量约4/5由池底承托,而浮标对饵重的向上牵引力约为1/5,而一直到调5钓3或2的时候鱼饵的重量才约一半由池底承托,一半由浮标向上牵引(轻触底状态)。如果调5钓1目或半目的时候,水下的鱼饵已经一饵融底,一饵悬空了。如果轻轻修剪铅皮,双饵就悬殊空于水中,也清楚表明在钓5钓6时双饵的重量不但由池底全部承托,而子线有1目的长度弯曲在池底。在此之前我一直鼓吹“调单饵半水露标尖1目或半目”,就是以附图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调标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选择浮标犹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挤得难受,是不能随便的。
(七)浮标“盲区”释疑
  在钓鱼时很多人以为把鱼饵抛出,等浮标下沉到钓目就可以等到鱼上钩了。认真一些的人虽然不是东一竿西一竿,鱼饵的落点也都在同一位置,但明明鱼池的鱼很多,鱼饵也对路,鱼儿的食欲又很强,可别人能中鱼自己就是钓不到。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存在着“浮标的盲区”。浮标有没有“盲区”?我认为是没有的!今年俱乐部杯广东分站赛后,我与一朋友在赛场旁另一渔池,一对一作赛一场。结果,使用相同的鱼饵和钓具,我有鱼上钩,而他连浮标的动作都没有,我告诉他原因后,他也频频中鱼了。上述例子中的这位朋友虽然每次抛钩的落点都一样,但他没有注意到自己使用的浮标浮力不大,设计又欠灵敏,另外钓线粗且硬又有些弯曲,加上每次抛竿他都没有抛满线,让铅坠、鱼饵、线组松松垮垮地下沉,而我则尽量将线组抛满,在鱼饵下沉及着底时利用这支浮标可利用的浮力牵引着鱼饵下沉并绷直线组,追求的是第一时间接收鱼讯。弯曲及松垮的线组使鱼讯受阻,不能迅速正确地传递到浮标,更严重的还会消耗掉信号,造成失控区域,成了一个人为的“盲区”。悬坠钓法的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看似简单,但如果不规范就会给自己制造很复杂的问题。高手如李维新、黄适之、陈以生等学钓时常常烈日当空还在球场内练抛竿,可能在一些人看来都是“神经病”,钓鱼还要这样辛苦?试想一下,我们按要求每次将线组抛满成足够的抛物线,浮标及线组在铅坠的牵引下形成两个速度下沉,第一个是靠铅坠的重量快速下沉,第二个是当铅坠快速下沉接近到位时,浮标的浮力变为对铅坠的牵引产生缓冲阶段。在缓冲阶段,鱼饵开始脱离铅坠的牵引而转化成主导地位,由它的重量去牵引着整个线组及浮标下沉到我们所设定的钓目。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调整得合理的浮标及线组):水面上的浮标开始是快速下沉到某一目之后才慢慢下沉到钓目的。一些文章所说的“盲区”是指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过程,既然在第一个快速下沉运行中我们能察觉鱼汛,扬竿中鱼,为什么在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运行中更容易观察鱼讯的时候,有些人却把这个区域放弃,非定一个“盲区”的死罪给它。我认为,在钓鱼时是只有“盲人”,是没有“盲区”的!有些人脱离实际,在家里的玻璃缸里观察线组及鱼饵的下沉状况,在这个环境中没有抛物线及浮标的自然牵引,线组松松垮垮地垂直放下去,子线和鱼饵脱离浮标的牵引而失控,是飘飘荡荡地下沉。此时才可以看到他的“盲区”,而在正确的操作下是不会发生的。“盲区”的形成大部分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上面提及的操作错误外,钓具的质量问题也占很大比例。悬坠线组要求细线、小钩、灵敏的浮标,自有它的道理。有些人用质量很差的鱼线及浮标,每次钓鱼时别人可以钓几十条鱼,而自己只能钓几条。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鱼线除了钓鱼还是传递信息给浮标的唯一途径,要想钓好鱼,基础装备是一点不能马虎的。用质量差的钓具钓鱼其实是一种损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要切记,浮力小的浮标不要配太粗太硬的钓线,要不又有一个新的“盲区”等着你。
(八)走出误区寻找钓鱼乐关于浮标所产生的问题
  我的见解与读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我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重新思考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理论及习惯已在钓鱼实践中得到证明。然而,钓无定法,我的见解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对“台钓”有更新的研究及发现,愿与诸同好共同讨论。许多从现象上看很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阔天空了,如果施钓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那更是条条大路通北京。鱼情千变万化,因鱼种及鱼体大小的差异,浮标所产生的动作也会不一样,公式及理论只是一条道路的中间线,或左或右偏离一点,只要理解正确是不伤大雅的。关键是用浮标配合鱼情,配合到你的习惯。有些钓友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分析得很细,反而复杂了,一大堆的公式计算得很精确固然有益,但现实中既不能将每粒鱼饵的重量称过,也不能想像鱼儿会像小学生们一样身体高矮差不多,按着指挥排队进窝,更不可能统一从某个角度吸食,而产生标准的浮标动作。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鱼类索饵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区别,是不能统一规划的。一味追求精确而缺乏应变,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标怎么调,鱼还怎样钓。将鱼类社会比作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分鱼聪明一些,一部分是呆头呆脑的,还有一部分像惹事的流氓一样,搞得你昏头转向,更有一些像强盗利用你的“帮忙”去谋害其它鱼类的生命,如黑鱼之类偷袭掠食,经常守在你的窝子边,弱肉强食,上跳下窜,搞得你无法施钓。我认为钓鱼的最大乐趣是永远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永远有钓不到的鱼,永远让你不能完美,让你伤脑筋。钓者:骗也。钓鱼人精心设定了很多假象、圈套、施放许多迷惑鱼儿的烟雾,制作了鱼类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骗鱼进窝,咬你布下的钩。一支调整得好的浮标犹如先进的监视设备,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标尖上反应出来。然而,上当太多鱼也会聪明起来,甚至耍弄起人来,反过来骗你了。在反复钓放的钓场,可以连“钓王”、大师、全世界冠军都会被“功力深厚”的鱼儿修理到没了脾气,甚至狼狈不堪。看他们频频扬竿,双饵下去,两钩上来,处身其间是一大乐事。十钓九吹,跑的都是大鱼。自己无能偏怨鱼儿太狡猾,嘴上净挑些光宗耀祖的事来吹,一段段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遗憾,引来多少的追忆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说去试饵。这也是一乐。钓鱼又是一场人鱼智力火拼的游戏。开始是你的浮标未调好,鱼儿盗饵饱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鱼类大餐没做好,鱼儿不愿光顾,尔后是心满意足,满载而归,抑或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谁能作出定论?周而复始,其乐陶陶。行文至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以前的误区修改一下,尽量往正确的道路去走。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P><P>(3_)台钓的浮漂调整
  浮漂的调整(或曰“校漂”)是收获好坏的关键之一。其实,它也是一切用漂钓法的重要关键。
  台钓漂的调整常用的方法有:“调四钓二”、“垂直钓零”。所谓“调”是指未装饵时,空钩状态下,浮漂上部露出水面的情况。调四,即浮漂露出四格。所谓“钓”是指装上鱼饵时浮漂露出的格数,“钓二”即指装上钓饵后浮漂露出二格,以辨别鱼讯。此时应是上下两个钩均装上鱼饵,底下的钩刚刚触地。上下两钩在组合装配时应距离3厘米。
  调整方法,首先把浮漂顶部与底下的鱼钩距离调整到小于水深半米左右。铅皮这时应多加一些。而后把浮漂下移至铅皮座。然后抛入拟垂钓的水中。如浮漂沉入水下,说明铅皮过重,应徐徐剪掉一些。直到浮漂露出水面四目为止,这时鱼钩处悬空状态。然后,把两钩全部装上钓饵,再投入钓点。浮漂因下面重量增加而徐徐没入水中,调整浮漂直至漂顶露出二格则说明底钩已着地。如果加上钓饵后浮漂仍不沉入水下,说明饵食偏小,应适当加大些。或是浮漂选用不当,应加更换。
  “垂直钓零”调整方法是,先将两钩装上钓饵,浮漂捋至近铅坠处,把它抛入水中,而后逐渐减少铅皮,直至漂顶与水面平齐。再将浮漂上捋至顶部露一目,这时底钩已着地。即可垂钓。
  调整浮漂最好在垂钓现场,而且是选定的钓点来进行,更符合钓点的实际。一般来说,“调目”越多约敏感,“调目”越少越迟钝。反之,“钓目”越多越迟钝,而“钓目”越少越灵敏。</P><P>4.現在將台灣呂學成所教授的調標方式提供給大家, 特別是新手上路的釣友作為學習的參考!
  1. 空鉤調標的目數:先找到目數的中間數! 例如:如果您的標是11目,您的中間目可選在5目
   左右(因為頂尖的目寬較大, 所佔空間也多). 您可以在空鉤時調整目數到5目(或加, 減 1
   目 ).
  2. 當開始做釣後, 如發現有明顯下頓卻是空竿, 這時您可以稍微增加一點鉛的重量也就是
   釣4~3目.
  3. 當開始做釣後, 如發現中的魚都是鉤到下巴, 或是魚體, 可試著減少一點鉛的重量, 釣
   6~7目</P>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P>网站里常看到钓友讨论和询问有关调漂的文章,但大都问者太过表象,答者咸讲道理。更有人一提调漂就是调4钓2,亦有知道调钓组合可多种多样的钓友,但仍似不甚清楚何时该如何组合、为何如此组合。即所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此我认为下面这篇何蔚蓝先生的文章非常有助于我们解决此类问题。
  想必很多钓友拥有和曾使用过何先生的“钓鱼郎”浮漂,正因先生长期从事浮漂的研制,对浮漂特性及原理颇有见地,形成了一套我认为是近年最具说服力的调漂理论,较好地对调钓中一些状态从理论上进行了诠释,对我们做到一漂在手,视情组合帮助极大。让我们在此感谢先生的赐教,共同学习或重温这篇精典文章。(因扫描粘帖,校对难免疏漏,错处请钓友指正)
  浮漂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新解(一)
  (何蔚蓝)
  2001年老鬼钓鱼学校第五期学习班,本人有幸受邀讲解浮漂原理。有天训练期间发现A班一位学员A的浮漂有很多动作,但扬竿中鱼率很低,我看了一会儿发现他用的是漂尾长度约20厘米、15目的硬尾浮漂,我问这位学员浮漂调几目,他回答是三目,我告诉他应该修剪铅皮调六目,钓目不用改变就可提高中鱼率,学员照方法改变调目之后,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我到对面鱼池巡视发现有另外一位学员B的浮漂亦有很多动作,扬竿中鱼率也很低,更巧的是这两位学员是同一个地方来的朋友,使用的线组、鱼钩、鱼饵都相同,也是同一池的鱼,但我发现他使用一支浮力较大的空心漂尾浮漂,加上漂尾是改装以后只有约9厘米长,刻度六目的浮漂,我问他调了几目,他回答亦是三目。我告诉他应该增加铅皮的重量到调二目半或二目,钓目不用改变,动作会更加明显,中鱼率亦会提高,学员采取了这方法后问题也解决了。老鬼钓鱼学校开学四五天后,鱼池的鱼变得又刁又滑、伤痕累累,任凭你怎样加铅,减铅,改调目,钓目,浮漂推高拉低信号还是乱七八糟,中鱼率很低,这两位学员碰到我之后说:“用了很多方法都解决不了。”问我怎样处理,我观察了一下,坐到他们的钓位上,先把铅皮修剪了一点增大浮漂的调目,再把浮漂的钓目推高到接近调目的位置,大约在调五目钓四目半以上的位置。下竿之后连中2尾鱼,由学员自己试钓问题也得以解决。
  以前我在其他报刊上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何谓灵敏”、“何谓迟钝”的文章,由于编排及版面关系未能将这问题详细的表达,趁这机会作一补充。
  在此文章中我曾提到浮漂的调目如果调得太高,钓目太低的话,浮漂剩余浮力的预留太大,这种向上走的剩余浮力大于鱼儿吸食鱼饵的力量就造成浮漂没有下沉动作的迟钝。有些人认为浮漂的调目调得越低越灵敏。从表面看,这种理论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将浮漂调成水平的话,只要任意增加轻微的重量在鱼钩上,浮漂都会做出反应向下沉没,但这种表面的灵敏并不能代表浮漂在钓鱼的时候会灵敏。我认为台钓的调漂标准应该以浮漂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为中心,以这中心再分离一饵到底一饵悬空;双钩卧底或半水浮钓等其他理论。如果我们只追求表面的灵敏,不考虑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及池底对鱼饵承托力的作用,会出现不管什么情况下把浮漂的目数调得很低而造成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的现象,严重者会双饵陷于淤泥里。鱼儿无法准确的找到鱼饵,光冒鱼星不上钩。甚至会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令线组无法绷直,导致松弛,影响第一时段鱼讯传递到浮漂的过程,更严重的会在传递过程中把信号消耗殆尽,无法得到信号提示。
  在多年的施钓及制作浮漂的过程中,我认为领悟了一些道理,试着对我们以前所接触的所谓“调灵敏”“钓灵敏”;“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迟钝”“钓迟钝”这一直沿用的理论作重新划分。这理论只是个人的意见,正确与否,与大家共同研究。
  在划分之前我还要重提一下调漂的人门方法:在施钓前我们会选用一支认为合适的浮漂使用,有经验的人就可以大约估计使用鱼饵的重量、状态、钩重、鱼情等方面因素决定调几目钓几目。但初学者及经验不足的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调漂,不知道把“调目”定在哪里,“钓目”定在哪里。不管什么浮漂,什么鱼饵一概是“调四钓二”,或者是别人告诉过他这支浮漂该怎样调,日后不管什么情况就是这样调了,所以我们在尚未熟悉这支浮漂之前应该以最稳妥的方法去“调漂”,去保证浮漂能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方法是半水一钩带饵,空心尾漂或漂尾太短的硬尾漂可以调水平或1/4目,长尾漂调一目至二目。双饵找底钓二目(这一理论在其他报刊已经详细的解释过,这里不再重复)。以此“轻触底”状态为中心区域,分划出其他三种区域状态。
  一、下迟钝状态的划分及应用
  文章的前面我提到老鬼学校一位学员A使用一支20厘米长漂尾的浮漂,浮漂只调了三目,用于搓饵施钓。当时他并未计算鱼饵鱼钩的重量,很明显因为浮漂的剩余浮力不够,线组的张力不够和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造戚鱼儿吸食时鱼饵滑动困难的现象,特别是鱼的个体较大,很容易引起在鱼儿接近线组和鱼饵时所产生的水流造成了浮漂的无故下沉;还有浮漂对鱼饵的牵引力不够,鱼饵就很容易陷于池底的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之内,造成鱼儿很难找到鱼饵,老是在线组旁游动而产生不必要的假动作。在我们主要施钓对象的家鱼之中,除了鲢、鳙鱼这类滤食性的鱼类,其他鱼基本是对于已雾化开的雾状鱼饵因为吸食困难而不感兴趣,鱼饵的雾化只是我们引诱鱼儿追食、寻找、靠近鱼饵的手段,而当时这位学员是处于因为浮漂的调目不够而造成浮力不够形成“下迟钝”,假灵敏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剪去部分铅皮以解决以上的问题。我把这种因为调目太低,剩余浮力不够造成鱼饵在池底的压力和鱼饵的重量大于鱼吸食的力量,或者鱼饵藏于淤泥里令鱼儿无法顺利进食的现象统称为“下迟钝”状态,所以我们不能说浮漂是调得越低越灵敏的。
  “下迟钝”的应用:下迟钝区域多用来解决无法在正常状态下解决的问题。例如天气较差、缺氧、鱼儿厌食、水温太低等一些造成鱼儿游动的速度缓慢、吸食动作轻微的时候,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将鱼饵做得较轻,挂得较小,线组、鱼钩都选用比平时小一些,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小,较灵敏的浮漂去配合“下迟钝”的区域使用,因为上述问题的发生,鱼儿游动的速度很慢,对线组干扰的水流较小,造成碰线的机会少,加上钩轻饵小,鱼饵陷于淤泥的机会也少。这种鱼情相对来说要求鱼饵在池底的稳定度增大。特别在北方的冬天,鱼已处于不是游动只是移动的状态,吸食的动作变为慢慢的吞食,可想鱼讯是多么轻微,如果滑动性能较好的“轻触底”状态就会因为鱼饵的容易移位反而不能让鱼儿准确及稳定吸食鱼饵,优点变成了缺点。为什么冬钓时传统钓法那种用动物鱼饵躺在池底的钓法经常钓况较好呢?第一是动物鱼饵在这段时间较吸引鱼儿,第二是这种鱼饵较经得起鱼儿的轻吞细嚼,更重要的是鱼饵稳定状态让鱼儿安心享用。
  在正常的情况下,小鱼闹窝,或者是小鱼之中钓大鱼,或者像两广沿海一带钓罗非、鲮鱼等特定的鱼类,我们也经常故意使用下迟钝状态的钓法去施钓。这时候我们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大的造型不要太灵敏的浮漂,让鱼饵快速到底。因为调目的不太大,剩余浮力对鱼饵的牵引力也不太大,让鱼饵故意部分藏进人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内,令小鱼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及吃掉鱼饵,让大鱼有时间赶走小鱼。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鱼是有能力把鱼饵从淤泥中吸食上来的,特别对罗非、鲮鱼有先将鱼饵拱起来才吸食习惯的鱼类更有效。但要采用这种方法之前一定要考虑到池底的情况及鱼情,如果池底实在太烂的话,鱼饵藏于淤泥太深就会产生反效果,连大鱼都找不到鱼饵。光冒鱼星不上鱼的时候就要修剪铅皮了。这个状态之下有人会担心调目太小会造成线组的松弛,小鱼抢吃或大鱼游动的水流干扰造成假动作。我们看问题,什么都有它的另一面的,如果鱼饵的全部重量由池底承担之后,亦是说浮漂完全没有了鱼钩及鱼饵的重力去平衡,浮漂等于放弃了钩、饵的重量,这状态形成了线组转化为浮力向上走的局面,这种重力的消失和力的方向转变反而令线组的张力增大。另外因为下迟钝的现象形成子线在池底的弯曲,鱼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拉远,抗干扰的能力加大,但对付较刁滑、试探性及警觉性高的鱼儿就未必实用。只能说非常时期使用而已!</P><P>浮漂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新解(二)
  (何蔚蓝)
  二、上迟钝的区域及其应用
  以前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认为浮漂调得越高越灵敏。但文章的前段亦提到另一位学员B浮漂有信号但扬竿中鱼率低的现象,原因是他使用的浮漂是浮力大、漂尾短的空心尾浮漂。要知道一支长20厘米的硬漂尾,同一支长10厘米的空心浮漂相比,未计算漂尾重量时它的浮力一样的话,如果装上漂尾之后,两个都是调三目,后者的三目剩余浮力足足比前者大1~2倍。很明显空心尾调三目的浮漂因为浮力过大,令鱼饵有点离底,鱼饵在池底就很容易前后摆动,鱼儿不能准确地吸食鱼饵,越吸食越急躁,造成很多假动作的出现,亦即形成了另一个“上迟钝”、 “假灵敏”的现象。我们研究浮漂时一定要弄清楚,鱼吸食鱼饵的力度一定要大于浮漂的剩余浮力,亦即是说如果浮漂剩余浮力是4克的话,而鱼儿吸食的力量只有3克,浮漂是不能让鱼顺利将鱼饵吸食进口而产生下沉的动作。反过来鱼的吸食力量是3克,而浮漂的剩余浮力只有2克,鱼就容易吸食和浮漂容易产生下沉动作。如果剩余浮力3克,鱼儿吸食力量3克的话,浮漂的信号会因为它们的力相等而互相抵消,信号只有轻轻震动,而钓手没有足够的信号提示扬竿,鱼儿成功盗饵而去。所以我将浮漂的剩余浮力调整等于或大于鱼的吸食力量的状态统称为“上迟钝”状态。所以说并不是浮漂调得越高而越灵敏的!
  “上迟钝”的应用:既然我们知道“上迟钝”的成因就能利用它的原理对付某种鱼情。
  1、在鱼儿十分活跃的时候,鱼群集结太多,更有可能是几尾鱼抢食同一颗鱼饵,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一支浮力较大或空心尾的浮漂去应付。目数可以调整多一些。通常在这情况之下,鱼儿的游动速度及抢食的速度较快,窝内的水流及鱼情都比较混乱,如果施钓的速度和鱼饵的物理状态控制不好的话,由于浮漂的浮力对鱼饵和线组的牵引力不够,造成浮漂很容易受干扰,出现胡乱下沉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反而应该剪去部分铅皮,采用“⊥迟钝”的状态加大线组的张力,减少不必要的假动作。这种鱼情下,使用“上迟钝”的状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鱼儿吸食鱼饵之后,溶化后的鱼饵重量突然消失,浮漂有力下沉的同时马上快速回漂,浮漂的浮力将鱼钩有力地牵扯着鱼嘴,鱼儿较难吐出鱼钩,扬竿动作慢一些鱼儿还在,有时还有一竿双尾的惊喜给你。这原理和我们使用海竿浮球半水钓鲢鱼的道理是相同的。
  2、在池底情况太烂的时候,我们亦可以采取“上迟钝”的方法去应付,但如果鱼情不是十分活跃,吃饵动作较小的话,我们只能选用浮力较小、造型较灵敏的浮漂调整出“上迟钝”的状态去应付,这时候我们应该选用一支漂尾较长的硬尾浮漂去钓。方法是双饵半水调水平,钓一两目,尽量控制鱼饵不要陷于淤泥里去。但这种调法如果除去鱼饵之后,调目的外露可能在8--9目上,样子有点吓人,有些人未必能接受,担心浮漂的浮力过大而不能产生下沉讯号。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浮力小而漂尾长的浮漂,可以表达的剩余浮力也小,浮力小的浮漂体积一定小,浮漂在水中的排水量也小,受力下沉的阻力也小;更因为硬漂尾的重量,受到吸食力量的时候,加速了浮漂的下沉惯性幅度,可以将浮漂的讯号放大。使用这种浮漂去处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浮漂的调目较高,对铅坠的牵引力更大,下沉的速度会减慢,可以配合鱼儿半水追食鱼饵的速度,长漂尾有更多时间观察下沉时鱼讯的产生。但无论怎样说在这种淤泥过厚的池底,鱼儿是不会喜欢在池底抢食的。只要不太饿的时候,鱼儿接近这种淤泥遍布的池底,变得小心起来和吃食轻微,这种鱼情是钓鱼人较难对付的:浮漂调不好,可能鱼饵跑进淤泥里去;亦可能由于浮力过大,离底太多造成“上迟钝”太厉害的现象,使浮漂不能产生正确的下沉动作。真正考验钓鱼人的调漂技术就是在这种淤泥过厚的鱼池!
  三、 “双迟钝”及“双灵敏”
  浮漂在正常的“轻触底”状态下分离出“上迟钝”、 “下迟钝”的区域,但这三种区域的状态并不代表可以应付任何的鱼情。像文章的开头提及老鬼钓鱼学校这种职业比赛及训练的鱼池,鱼儿变得又刁又滑又伤,不管使用“轻触底”、 “上迟钝”、 “下迟钝”,去应付这种鱼情都不太理想。浮漂有动作还是十竿九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上迟钝”及“下迟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双迟钝”、 “双稳定”的状态。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上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浮漂的浮力向上牵引形成的:而“下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由于浮漂调整的浮力不大,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池底承担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碰到上述鱼情的情况下,应该调整铅皮增大浮漂的调目,之后相应的把钓目推高。例如你今天使用的浮漂配合所使用的钩、饵重量“调四钓二”可以做到“轻触底”的状态。如果钩、饵不变,改成调三钓二,浮漂的控制鱼饵状态就偏向“下迟钝”状态;如果改成调五钓二,浮漂控制钩、饵在水下状态就偏向“上迟钝”状态。但如果改成调五目钓五目或调六目钓五目半,浮漂所控制鱼钩、鱼饵及线组的受力状态都有所改变。在调六目钓五目半的状态下,鱼饵、鱼钩的重量应该大部分处于由池底承担的状态。窝内鱼儿窜动所产生的水流及试探鱼饵的动作不容易移动鱼饵的位置,让这种又刁又滑的鱼儿放心享用。而调到六目,浮漂的剩余浮力增大了,浮漂对线组、钩、饵的牵引力令线组不容易受外力干扰的影响无故下沉,产生不必要的假动作。在这状态之下,只要浮漂产生有力的一顿,就是真实信号的反应,它的信号动作有别于其他状态的浮漂信号,幅度较为短促有力。但对付这种鱼谁也别想竿竿中鱼,只是别人十竿中三尾,自己能中五尾就算成功了。
  “双灵敏”的形成也就是“双迟钝”的反面。既然我们知道把浮漂“调高钓高”可形成“双迟钝”的状态,如果鱼儿不活跃,或者冬季的时候,鱼儿移动及吸食轻微,在使用的鱼饵较轻、鱼钩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调低钓低的方法去增加浮漂的灵敏度及放大浮漂的下沉讯号幅度。但这“双灵敏”的状态应用应该以钩小,饵轻,鱼饵体积小为首要条件,如果钩大饵重很容易变成钓饵都跑进淤泥里去的“下迟钝”了。
  在钓鱼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一种习惯,只要浮漂下沉几次杨竿不中鱼,不分青红皂白,要不就增加铅皮,要不就把钓目推高。变成越加铅皮,假动作越多;或者把钓目推高到很多动作都消失了,只有送漂扬竿才中鱼,失去了很多鱼讯和机会。更甚者风吹草动胡乱扬竿,钩着鱼儿的尾部及身体,拉得钩线呼呼乱响,线断鱼逃。还有部分人不管自己的浮漂调几目钓几目,发现动作不明显就改成钓一目或钓半目,如果动作还出不来的话又去修剪铅皮,越剪越没有动作,一直剪到浮漂的浮力连鱼儿吃饵都无法拉动,还说是鱼池的鱼儿吃食轻微,这样还怎样钓得到鱼呢?所以我们在钓鱼时不但要把鱼情弄清楚,把浮漂的性能、作用弄清楚,更要把当时的浮漂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弄清楚,才能正确修正及转化成另一状态去应付不同的鱼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多年的施钓及制作浮漂的过程,总结了浮漂与鱼情的关系,使我斗胆编了个口诀,希望对钓友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一、调高钓高,双迟钝;
  二、调低钓低,双灵敏;
  三、调高钓低,上迟钝;
  四、调低钓高,下迟钝;
  五、不高不低,轻触底;
  六、淤泥池底,最难调;
  七、刁滑鱼儿,最难钓。</P>
4#
发表于 2004-11-18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11-18 23:26:00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11-20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11-23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11-23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3-7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3-24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联系|手机APP|发帖技巧|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491号|北京钓鱼网 京钓网 北京钓鱼论坛 ( 京ICP备17073438号-3 微信:bjdiaoyu-com 邮箱:bjdiaoyuⓔ163.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万柳中路28号海联在线B1层 )

GMT+8, 2025-1-7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