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之少侠
注册时间2007-3-4
在线时间 小时
|
草耙子学名叫硬蜱,老百姓俗称草爬子,草耙子还有几个马甲,一个叫壁虱,一个叫扁虱,北京这边叫狗豆子!!!属于节肢动物!!!
“草爬子”学名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2.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
【生活史】
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图片)、若虫和成虫四期。幼虫和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 吸血后的草爬子
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从卵到成蜱的时间,因蜱的种类、血食情况、温度和湿度而不同,一般为几个月至1~3年.
每年一进入雨季,它便开始频繁活动,尤其在小兴安岭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两个林带,气候适宜,雨量适中,是非常适合草爬子的生长。
【危害】
是野生禽兽体表多见的吸血虫,虽无翅不会飞,但在草木间爬行迅速。
栖息于户外、草地、森林等,常在白天侵袭人体,没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100倍。
它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如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等。
蜱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对人体危害】
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及时去医院取出。
(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若不及时取出:
亲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电视播出有两例例患者,第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硬蜱草爬子临床特点:
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区采取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与聚集激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3.生物防制 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等对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产卵于蜱体内,待发育为成虫致使蜱死亡。
4.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在北方林区,关于草爬子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比如,草爬子会飞,每年8月份,原本生活在草地上,树丛边的草爬子都会生出翅膀,飞走了。再有,据说一般的草爬子都没毒,只有千分之一的白草爬子是有毒的,要是被它咬了,不死也只剩下半条命了。真的是这样吗?这神秘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2001年起绥芬河局参与了黑龙江局关于蜱传疾病的一些课题,在课题的进行中,我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这些神秘的生物。草爬子也就是媒介生物术语中所说的硬蜱,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未吸血前体长约为3毫米、宽1.7毫米,扁平,可以传播许多疾病,其中最严重的要属森林脑炎和莱姆病。要解开飞的秘密,还得从它的生活习性说起,蜱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种类从春季4月份开始活动,吸血、交配、产卵,直到7月份,这期间是蜱活动的高峰期,当人、畜经过草丛和树林时极有可能被叮咬、吸血。硬蜱吸血后寿命都较短,雄虫一般活一个月左右,而雌虫在产完卵后一、二周内就死亡,推算下来,正好到了8月份,于是草爬子“飞了”,也就是说吸过血的成虫都死了。成虫死了,那么幼虫呢?如果食物没有那么充分,没吸过血的草爬子不是还活着吗?这就涉及到蜱的另一种生活习性——滞育,从8月份起,饱食幼虫和若虫及未吸血的成虫,会发生滞育,表现为停止吸血现象,不再袭击人或动物,因此也就难见其踪影了。
会飞的秘密解开了,传说中的“白草爬子”是否存在,它真那么毒吗?在绥芬河局多年的调查中,从来没有关于“白草爬子”的记载,直到2007年,密山局将采集到的蜱送来进行鉴定,终于让我们见到了“白草爬子”的真面目:在一团牛毛中,一个个灰白色的、黄豆大小、圆滚滚的东西,呈现在眼前,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那些平时见到的、小小、扁扁的草爬子。而让它们发生骤变的原因就是吸血,吸血后的蜱面目全非,躯体是原来的几十倍,其革状皮表完全被所吸的血液充盈,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令人恐怖的青白色,联系到蜱传播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吸血时间——大多数学者认为,被带菌的蜱叮刺吸血24小时以上,才有足够的病原体引起人或动物发病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所谓的“白草爬子”,其实就是长时间吸血并达到饱食的普通硬蜱!
无论是森林脑炎还是莱姆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都很大,就森林脑炎来说,前苏联统计病死率为25%,就算是医学发展到今天其病死率依然超过去8%。部分患者在恢复期或恢复后期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癫痫、肢体瘫痪、精神障碍或痴呆等后遗症。而莱姆病则可能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莱姆病在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而被称为“第二艾滋病”。
避免森林脑炎的和莱姆病的发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避免蜱的叮咬。结合那些关于蜱的传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在4-7月份去野外应穿长袖衣服、长裤,裸露部位涂驱虫剂,并经常检查,若发现有蜱叮咬,可轻轻摇动使其自然脱落,切不可任其变身为“白草爬子”,因为那极有可能是致命的!。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莱姆病螺旋体,通常以蜱(我国一些地方俗称草爬子)为传播媒介,在人和动物中广泛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莱姆病在全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此病在美国是传播最快和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美国现已有48个州有莱姆病报告,特别是康涅狄格州的一些地区,发病高峰季节平均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以上成员发病。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对我国20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人群有莱姆病感染存在,感染率平均为5.33%,13个省、市、自治区有莱姆病散在发生和流行。我国的长白山、天山、祁连山、六盘山、太行山和武夷山等,都有莱姆病疫源地。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被蜱叮咬后约有1%左右的发病。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新患者每年有2—3万人,大约10%的新患者转为慢性,其病程大约为2—17年,由于动物直接在外界生活,无保护层,与传播媒介蜱接触密切,被感染的机会更多,并且很多动物本身就是莱姆病的宿主动物,所以动物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估计会更高。因此,莱姆病已成为我国一种新的重要虫媒传染病。
人感染了莱姆病有些什么症状呢?该病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早期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同时出现发烧、多汗、疲乏、无力、头痛、颈强直以及肌肉、骨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后期则出现关节、心脏和神经系统等受损表现。患了该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使人永久性残疾。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莱姆病的关键。由于此病1984年方被正式命名,故我国的许多患者甚至医务工作者还不熟悉,要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和漏诊。
专家向人们提出忠告:在野外旅游,特别是在林区和山区时,应注意自我保护,要穿长袖衣和长裤,要用驱虫剂涂在衣物上防止蜱侵袭。最好不要露宿,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应用抗菌素,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本人在昌平某鱼场(不公布名称)!被叮在胳膊上一个!后来在衣服上还发现一个!当时发现以为是泥巴!使劲扣下来了!!今天看见野钓板块出 "野钓要防“致命的蜱虫”!!!”文章才发现危险性!!!!!!!!!!钓友注意尤其是有狗多乱撒的钓场!!大家要十分的小心!!!!!!!!!!!!
[ 本帖最后由 天蓬元帅 于 2009-8-30 18:1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