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一)浮标的材料及种类:
台钓浮标材料有三大类。
1、动物型----其代表以孔雀毛为主。也有刺猬毛等其它动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脱落的为佳品。因为这种羽毛体内的海绵体已经老化,对气温度影响引起的冷缩热涨反应较小。
2、植物型----种类较多,以通草、桐木、芦苇、巴尔沙木为常见。尤以芦苇及现时最流行的巴尔沙木(又称轻木)为主流,其特点是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3、合成浮标有宝丽龙(即发泡胶)、塑胶及碳纤等。这类浮标一般只有初学者才使用。
(二)浮标的自重问题
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钓鱼书,一般人都认为浮标体积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认为浮标是空心及充气式最好,恨不得将浮标用无形空气制作才叫好。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你拿一个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飞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准确。当然也并不是说浮标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个恰当的度。纯物理学及纯力学的理论根本不能硬搬到钓鱼理论中去。因为天气、鱼情、鱼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变。鱼是有生命,有恩维的。人钓鱼,鱼亦钓人。我与一位台湾著名制标人讨论过上述问题,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标做到极轻浮力极大。我发现有鱼讯的时候,浮标乱跳。很难有明显下顿的动作。这种只有向上牵引力而没有自身重力下压的浮标根本不能用。虽然说浮标的浮力可以用增减铅皮的重量来平衡,但减小浮标体积而增大铅坠的体积及重量又有什么意义!线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侧重于某个位置的变化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特别适合鱼类吸食动作的浮标。如果这问题不说清楚,这种模糊浮标概念还会继续影响各位钓友。
要调好浮标,先要认识它。浮标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贯穿型----以去壳孔雀翎制作的浮标为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纤维支撑,外包去壳孔雀羽。这类浮标外观漂亮,但对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得恰到好处,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软又会在扬竿瞬间出现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现弯曲。试想,速钓的扬竿抛钩在一分钟内重复4-5次,浮标还来不及回直所出现的下沉,鱼汛的动作会正确吗?显然,只有很专业的厂家才能生产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标。贯穿型浮标的特点是比较稳定,缺点是容易把外力影响下的微弱动作隐蔽掉,利弊参半。
2、不贯穿型----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较有代表性的是带壳孔雀翎和芦苇制作的浮标。它的制作过程是将标身材料剖开后两头分别插入标尖和标脚,再捆绑粘合成形。这类浮标如果制作得好,有外壳保护一般不用涂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较轻。然而,有些产品为求接口圆润涂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坏了它轻灵的特点。与贯穿型浮标相比,它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就有灵敏和活泼的标尖反应,具有将小动作放大的优点,可惜取材于未经修饰的天然物质,规格不能统一。它最经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标顶部和标肢的结合部,要挑选一支完美的浮标不容易,如果用心选到一支好的,不失为利害的武器。两年前,我在东莞参加比赛。此前,我同友人到当地一台商开设的渔具店购物,老板极力向我推荐巴尔沙木浮标。他说:“现在台湾的高手全用这种浮标,孔雀翎标已经落伍了。我敢与你打赌,如果你能从他们的标盒里找一支孔雀翎,我输你一万元!”我对他所说的“高手”是个什么等级没有追问,言辞也过于偏激,不过他这话证明了巴尔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于巴尔沙木浮标出现的时间不长,很多人不了解它。我简单介绍一下:巴尔沙木是一种亚热带木材,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和广西。这种木材的特点是质轻多孔,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据说,最好的巴尔沙木生长在南美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用巴尔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芦苇制作浮标,可以不贯穿生产,还可以任意成形,并具有孔雀翎和芦苇浮标的优点。然而,它也有缺点,由于很轻,微孔又使它变得松软,加上没有外壳保护是很容易折断的。如果厂家的涂料配制技术不过硬,其耐用性就难说了。
选购浮标应该从功能上来考虑,因为每支浮标在设计时就贯穿了适应鱼种,咬钩力度,鱼讯表现等综合因素,是预先就设定的。以一支浮标适用不同水情、鱼情的万能浮标是没有的。一些人到渔具店选购浮标不分青红皂白,对标尖左瞄右瞄,似乎买的是标尖而不是浮标。内行的做法应该是先旋转,由标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觉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均匀,再看标体的形状设计,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标体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后,掂量一下浮标重量是否恰当,最后才是标尖标脚。有些人为标尖有一点点不直而放弃一支标体很好的浮标,反去选一支标尖挺直而标体不怎么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标的调整及入门
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现在大家都在进步。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钧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四)浮标灵敏点的误区
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说法。寻找灵敏点,台湾人争了几十年,大陆也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说法是把浮标调整到水平,之后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铅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标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为灵敏点。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做起来也麻烦。我认为,此法缺乏科学性,至少是割断了鱼情,而鱼情恰是浮标设计的重要理念。如果修剪铅皮得到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5—6目之间,而用它来钓鲫鱼,就出问题了。鱼饵的比重轻,一粒鱼饵的重一般只能将浮标压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温不高的北方,两粒鱼饵搓得更小,即使用两粒鱼饵的重量也未必能将浮标压下一目。用这样的浮标钓鲫鱼,即使钓4—5目,鱼饵搓得稍小或钓点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现鱼饵沉不到底的情况。用这支浮标钓鲤鱼和草鱼,情况会怎样呢?钓鲤鱼的饵比重大,一粒饵能将标尖压下6—7目(两广地区钓罗非鱼的饵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钓半目,由于浮标向上牵引不够,鱼饵下沉会被稀软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于是就有窝子里鱼星不绝,而鱼很难找到鱼饵。我见过很多因为鱼聚窝不咬钩烦躁得频频更换钓饵,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浮标。还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一见标尖晃动猛提狠抽,虽有时候也能有钩挂着鱼体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钓线被拉得吱吱叫唤,最后仍是脱钩断线。灵敏点变成不灵敏了。
一支浮标到底有没有灵敏点?我认为:浮标是没有灵敏点的,而只有灵敏的浮标。不从标的整体上去寻找灵敏,而把着眼点局限在标尖的某一目是一种误识。那么,怎样的浮标才是“灵敏的浮标”呢?首先是材质的选用,其次是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再就是标脚、标尖的长度和配重。每款浮标在设计时都已设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就连鱼讯的表达幅度也考虑到了,以灵敏点来规范浮标是令浮标改弦易辙,去承担它不能适应的工作。调到某一目才有灵敏,难道其它目数就不能调,不能钓吗?我认为:调几目才正确是由对象鱼的吸食方式决定的,同时还要结合天气和气象情况对鱼的食相变化有所估计后才能就鱼饵特点、浮标造型作正确选择。在广东,罗非鱼是最大众化的垂钓品种。当一时没有合适的浮标时,我的做法是修剪铅皮到标体露出水面0.5—1.5厘米,使浮标有足够浮力控制鱼饵的状态,以此获得的信号就是标尖下顿既有力又有幅度。对浮标调整和灵敏点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调整鱼饵重量的办法控制浮标的灵敏和迟钝,并得到相应的信号。这是真正由实践得到的科学结论。抛开鱼饵或不把鱼饵的大小、比重考虑在内,仅靠移动浮标去寻找目数得到的自我感觉虽然良好,但最终还是因钓不上鱼来而徒增烦恼。
(五)何谓灵敏何谓迟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起,如果调5钓2目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顿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向前滑动,一次又一次的推吸鱼饵还是进不了口,标尖就是黑标扬竿还不中鱼。如改“调6钓l”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牵引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数年前,一位学物理力学的钓手同我讨论这个问题,他说:“物体在悬空时比固定时更容易破坏它的稳定性和移动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他是对的,但把鱼吸食的习惯及我们要的浮标提示动作加进去,纯理论的正确就未必适合于钓鱼实践。我们在钓鱼时只能从浮标的上升或下沉动作去提示扬竿,而没有办法看透水下的饵,作为钓手,看问题一定要客观。我认为,钓鱼时浮标的灵敏应该以能表达准确的信号为基础,而不能硬说调几目为“灵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词或口诀吓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有时是调5钓1比调2钓1还迟钝,还没有动作。调目要合理,关键在钓目。
(六)剩余浮力与“归零点”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O的重量……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2厘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8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汛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着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做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的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作图示如下: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