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arry 于 2018-9-23 04:45 编辑
7月那场暴雨,农家院老板说白河洪水比2016年还大,沿河进山的琉辛路都冲断了。加上孩子的暑假当爹的加班,钓鱼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于是越发想着去山里河边透透气,把零星快乐点缀的平常日子暂时抛开。哪怕半天也好。
上午11点才来到捧河湾,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洪水留下的痕迹依旧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高挂在河边树叉上的厚厚残枝杂草,仍然保持着随水而下的漂泊姿态。虽已初秋,树叶还绿,这些干黄的漂浮物恐怕得等到秋尽冬来山色萧瑟后才能不再显得那么突兀,然后在冬日的一场大风中重新飘落大地,或化为泥或埋入土。
经过大水的冲刷,河道似乎变深了许多,之前的缓流现在都看不见底,让人充满了想象。于是就沿着河边抛竿溯流收线,第一杆就中一20左右马口。过完产卵季的马口不再像开春后的那般艳丽,但力道不小。洪水后的河道淤泥明显多了,看着不太像典型的马口喜欢呆的地方,于是一边抛一边往下游走,断断续续中鱼,都不大。
河对岸草丛要相对多些,不时还能看见跃起捕食的鱼儿。尝试把亮片打到对岸沿边搜索,却一点动静都没有。继续走到一处激流的回水区。春天在这路的时候水还没现在深,中过不少大马口。换上带金线的3.5克亮片,一来水深,二来金线亮片曾经在这一带相当奏效。不过穿插着抛对岸岸边和脚下沿边都不见有口,于是换上不带金线的亮片,两杆后一条大白条正口上钩。也许带金线的亮片在水中看似尺寸太大,鱼们有所顾忌。
入秋后的白条个头不小,虽然力道比不上马口,但却胜在修长腰身,比龇牙咧嘴的马口多了几分美感。加上没中什么像样马口,反而对路白条来了兴趣,时不时还能看见小群的白条追着亮片到水边,然后优雅地转身潜回深水。斜着抛向对岸的一杆在收线过河中线时有了一个小顿口,感觉是挂上东西了,但就是抵抗力道太小,没摇几下一条鳞片相对发黑的鱼几乎仰着肚子浮出水面,个头不大。拉上来一看,不是白条也不是马口,原来是一条十来公分的华子鱼。
这种学名叫瓦氏雅罗鱼的冷水鱼种,我以前在北京从没钓到过,而一般认为这种鱼多分布在东北黑龙江流域。突然想起洪水过后听一钓友提过,近期在白河有人路到过华子。莫非一场大水让原本可能生活在密云水库的华子溯流而上了?想想也不是没可能,尤其密云水库的水位自去年大幅提升后。
把这条华子放回水中的时候才发现,这种鱼的背部颜色在水面上看有些发青绿色,难怪之前有一条追亮片的看起来既不像白条又不像马口,原来是这种华子鱼。看来深水缓流的地方,可能是华子比较喜欢待的地方。这么一想,决定涉到水中,沿着深水缓流的近岸边溯流搜索。一直觉得,不涉水似乎不够路亚的范和韵味。于是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开始往下游抛然后溯流收。
3.5克的亮片配上一号尼龙线,轻松就抛出二三十米远。就这样抛到第三杆的时候,刚收了没一米的线,突然就是一个顿口,紧接着听见啪嗒一声,然后水面上翻起一个大水花,下意识地扬起竿头把线收紧。单凭声响和水花,肯定大过今年钓到过的大马口的动静。一边小心缓慢地收线,一边往岸边挪动,心想没带抄网还是溜到岸边稳妥些。但意外的是,这么大动静的鱼在收线过程中似乎并不太费力,一度我都怀疑这家伙还在不在钩上。靠近岸边,开始左冲右突起来,但力道还不如25+马口大,所以很顺利就带上了岸。果然不是马口,而是一条大华子鱼!
没带量尺,凭经验用手一度,35公分基本没问题。掂在手里,足足有一斤多。看惯了20多公分的马口,就觉得这鱼好大而且漂亮。
再看之后上的那些马口,就觉得怎么这么小,小到连拍照的兴趣都没有。
时间到了下午两点钟,离3点的收竿时间还有一小时,决定提前走了。一直觉得自己路亚马口的放流境界还不够,有时有些大马口还真有点舍不得放,总要放到桶里养养。是否从此以后水边摘钩放流会变得自然和自如呢?
有时,有幸见识多一点,兴许纠结就会少一些。平凡的日子,估计大抵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