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要讲的这则冰钓要领是针对陌生水域而言的。若你对下钩的水域十分熟悉,知道什么天气、什么时段、什么地方有你要钓的鱼觅食,那这篇小文对您没有什么帮助。我讲的这则钓鱼经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冰钓的鱼获多少与凿冰眼的数量成正比----凿的冰眼越多钓的鱼就越多。我和三位钓友在1982年冬天的那次冰钓就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例证。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我们在一条南北长约6000米、东西宽约 1 15米、水深1~2米的水利干渠(那个年代土鲫多得让时下的钓鱼人难以想象)下钩。我与三位钓友进行了一场比赛,规定在一段长度约30米的干渠上随意下钩,以土卿尾数论胜负。结果从上午8时开竿到下午4时半收竿,我以红蚯蚓为饵、单钩,共钓获几十克至 200克左右的鲫500尾左右 (计数到375尾时大局己定,余数是目测的),把三位钓友吓得目瞪口呆。我当时在大约1000米长的干渠上凿了一个往返)估计共凿了300多个冰眼,估计上鱼的冰眼至少占1/5。从那以后,那三位钓友总算听从了我的"教诲":冰钓要钓勤。果然,哪之后他们的鱼获量也大大增加。
经常冰钓的人都知道,冰钓采用打窝集鱼的蹲守钓法在许多水域特别是野生、半野生水域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二:一、冬天水温低,鱼儿的各种生活诉求骤减,停止了集群性的大范围游动,因此失去了与钓窝相遇的机会;二、鱼儿新陈代谢弱化,索饵欲望不再强烈,不再到处游动觅食。事实上,冰下的水底世界仍然充满生机,在那儿,水草拔节展叶,一些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 (包括钓鱼常用的红虫)也在活动,鲤鱼、卿鱼等鲤科鱼类仍维持着相当程度的摄食欲望。所以,冰下的水中仍然有一条环环相扣的食物链,这正是我们得以实施冰钓的基础。冰钓之所以不能用打窝集鱼的蹲守钓法,还有一个更为自然的原因,就是冰下鱼儿有"散群现象"。在很多水域-----春、夏、秋三季一窝至少钓上几十尾鲫鱼的水域 进行冰钓,以笔者的经历从来没有夏秋那样大的收获。以冰钓反证春夏秋三季钓,则春夏秋三季钓也不会发生冰钓"到处开花三三两两"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充分验证了冰下鱼儿是处于一种散群的状态。以鲫鱼为例,在冰下它们由几十尾乃至儿百尾大群分散成几尾至几十尾小群,我认为形成这一现象有两个明确的原因:一、低温水中的食物相对稀少,鲫鱼们需要散成小群以占据更大的地盘来获取足够的食物;二、冰下的鲫鱼因为没有生殖、嬉戏、安全感等生活诉求,所以失去了集群的"向心力"。另外,冰下的鲇鱼、鲤鱼禁食也是鲫鱼散群的外部条件。总之,冰下鱼儿散群、 "画地为牢"地将自己囚于水域一隅,正是我们冰钓要钓勤的根本原因。冰钓无法通过观察长出水面的水生植物、水色等方法选定下钩处,只能撒大网 多凿冰眼,提高与鱼相遇的几率,这是冰钓制胜的法门。
下面谈谈多年来我冰钓的具体操作。通常我钓鲫鱼都是使用单竿,只凿小碗口大小的冰眼 (钓鲤当然要凿得大些) 凿小冰眼要省力一些。在一个冰眼凿成后,捞净碎冰即可下钩,采用引逗法,操竿最多30秒,若无鱼上钩就立刻离开,在离此1~2米处凿一个冰眼就可能上鱼。就这样不断地凿冰眼,只要体力允许、兴致高,就一定比蹲坑钓的鱼多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