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水蓝游鱼
总是觉得,钓鱼是老翁才做的事情---披蓑衣,带斗笠,一枝竹竿,一个竹篓,一杆旱烟,一抹细雨,一汪碧潭,悠然自得,韵味其中。于是就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盎然,有“独钓寒江雪”的守望。
钓鱼的典故数不胜数。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西周初年,就有一位钓鱼的老翁姜尚,悬直钩于水面三尺,垂钓九年,后辅佐大周八百年基业。当然,老姜不是真正钓鱼之人,他是“意不鱼,只钓王侯”。但周文王也是心甘情愿的请老姜出山的,所以就有尽人皆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爱好钓鱼的国度,千百年来已经传承为一种文化。古人钓鱼所留下来的遗迹有著名的十大钓鱼台,分别是河北西皮的姜太公钓鱼台,山东鄄城县的庄子钓鱼台,江苏淮阴的西汉淮阴侯韩信垂钓台,福建闽侯县东越王余善钓得白龙的地方,浙江桐庐县富春山东汉严子陵垂钓处,湖北武昌西北江滨被称为“钓台移柳”的据传是孙权饮酒观鱼的地方,还有安徽贵池西北的玉镜潭是南朝梁昭明太子钓台,江苏宜兴的南北朝时梁人任访钓鱼处,湖北大冶县的唐代高士张志和垂钓处,和北京阜城门外三里河即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的金代权贵王郁垂钓处。
古人钓鱼,讲究“意守”、“执念”,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休闲。楚国有名的善钓者詹何,就是“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故而才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这到让我想到一位老者所说的,钓鱼,钓鱼,我在钓鱼,鱼也在钓我。其中意味,正是钓鱼之道啊。
文人骚客,也把赋击歌,说钓鱼之乐。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陆游描绘的“瓦壶倾酒山歌罢,荷叶包鱼晚饭归”,都有这样的水情鱼趣。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又是何等的快意呢!大诗人苏东坡更是钓鱼的高手,吃鱼的行家,他知道“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知道“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看来钓鱼有乐,品鱼更美。
钓鱼有钓鱼的故事,钓鱼也有钓鱼的学问。首先,必须研究季节和天气对钓鱼的影响。俗话说,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春季气温转暖,水温回升,水草和浮游生物开始大量繁殖,潜伏了一冬的鱼类多在这时产卵,急需要大量的营养,而缓滩处,正是鱼儿觅食的聚集点。夏季天气变得炎热,水温升高,鱼儿则潜到深水凉爽的地方。秋季的水温适中,饵料丰富,为了越冬积蓄营养,鱼儿多到阴凉的地方觅食,而且贪吃,此时正是一年中钓鱼的最佳时节。冬季雪落冰封,鱼类很少活动,只有在稍暖的地方才有偶尔的觅食物现象,此时是钓鱼的淡季。
掌握了钓鱼的季节和气候的问题,还要注意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饵料。就象我们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一样,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取食偏好。鲫鱼属杂食性,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菌类,水生植物以及小鱼,小虾,昆虫等,都是鲫鱼喜好的食物。鲤鱼和鲫鱼的口味相仿,荤素不忌。草鱼则是名副其实的“修行者”,水陆生的植物是它的最爱。青鱼的食性比较单一,爱吃甲壳类的软体动物。鲢鱼和鳙鱼的食性相近,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原生动物为食。鲇鱼、黑鱼、黄颡性情比较凶猛,喜荤腥,以肉食为主。当然,众所周知和选用率最高的蚯蚓,被称为“万能钓饵”,是大多数鱼类都喜欢的“大众美食”。除钓饵以外,钓具的选择,垂钓装备的选择,都是钓鱼的“硬件”。掌握好这些,还要不断的实践和体会。
钓鱼,并不单单的是为了有鱼的结果。钓山钓水钓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放松和休闲的娱乐。当置身于大自然的迤俪之中,独自品味一份宁谧,一种舒畅,一缕淡然,山水之间自有陶陶之乐,自有怡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