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align=center><B ><FONT size=4><FONT color=#0909f7>渔话杂谈:由浮标的调钓所想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LLIN<o:p></o:p></FONT></FONT></FONT></B></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0909f7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FONT color=#0909f7>通过观察浮标的动作来捕捉有效鱼迅,并及时擒获“肇事”之鱼——这一点“钓鱼人都知道”!不论是“浮标的自身语言”还是“浮标的鱼迅语言”,浮标作为“语言”的载体确是证据确凿、不拥质疑。因此,浮标如何调钓也就成了钓鱼人关注的焦点。我本人比较倾向于浮标“调、钓分开”的理论。浮标的“调”,是一个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钓鱼人本身的“一种习惯”使然。也就是说:浮标的选择与调整最主要的依据是钓鱼人本身的意愿倾向,至于是否合理就要看它是否与实际鱼情相匹配,也就是看“钓”的结果或是“钓”的精确性。而浮标的“钓”,就很实际也很专一。其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垂钓的对象——鱼!抛开浮标“调”的合理性以及诸如饵料、技法不谈,就浮标的“钓”是否合理,往往是几个回合即知分晓。非要跟钓鱼人靠上关系的话那就是“经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应变”。简而言之:浮标的“调”为人。浮标的“钓”为鱼。</FONT></FONT></P>
<P ><FONT size=4><FONT color=#0909f7>我们经常见到的浮标调钓理论,大多指的是浮标的“调”,也就是着重讲的是浮标的选择与调目的初定。这种类型的文章枚不胜举,其主旨多围绕无钩调目、空钩调目、钩重与饵重,侧重于理论的阐述。在这方面的争论相对较少,也基本上得到了共识。而对于浮标的“钓”,恐怕是争论最激烈的焦点中的焦点。浮标的“钓”,片面地讲是指“钓目”,实际上却是诸多因素的合体。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根据实际鱼情适时调整”。比如饵料相同、同一钓位、相同的调、钓目数,仅仅是钓鱼人不同,其垂钓的结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这可能是不同钓手对鱼讯语言的理解不同,甚至连抛钓方式都不同,那么造成钓获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可结果呢?上鱼好的钓友会说“这种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FONT>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ONT>很好用”,而另一个则会不以为然。争论于是由此展开。。。。。。同样的条件尚能如此,就不必说条件迥异的争论了。</FONT></FONT></P>
<P ><FONT color=#0909f7 size=4>事实上,浮标的“钓”多是不可预见的。鱼是活的,也有其自主性,多不为钓鱼人的意志所转移。随着钓鱼技法、技巧的不断精进,鱼也随之“进化”的事实不容忽视。实践也证明:鱼怎么吃就怎么钓的方法永远是正确的。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需要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反反复复的实践总结。就算是同一种鱼情:不同技法比拼,其结果也往往是难分仲伯。这也说明: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优秀的钓手。每个钓鱼人的资质、潜力不同,每个钓友对适时鱼情的理解和应变也不同,再加上各自擅长的技法不同,对于同一种鱼情所采取的应变方法也就存在差异。善于用最少的变化应对多变鱼情的大师级钓手,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如饵料、技法、经验)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所付出的精力也是鲜为人知的。在钓鱼技术不断精进的今天,大师与优秀钓手们的经验与技法的范文是盏盏明灯。这对于学步伊始的我辈新学和诸多休闲雅士们来讲是宝藏也是陷阱,只有学习与借鉴才是明智之举,照搬照抄的硬来是极不可取的。学习与借鉴的目的在于理解与融汇,在于发现不足、完善自我。个人修行的高低来自实践和总结,只有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才会有用。因此,一个好的钓手,应该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吸纳先进的经验、技术,结合自身所学,走自己的路才是根本。</FONT></P>
<P ><FONT color=#0909f7 size=4>钓鱼,没有捷径的。只有在借鉴与理解、实践与总结中不断的进步!进步!再进步!</FONT></P>
<P><FONT color=#0909f7 size=4>柏林草草一点偏见,欢迎钓友们斧正。</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