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000000>[點層流理論] 之[點]式釣法.</FONT>
<HR color=#fb9700 noShade SIZE=1>
<P><SMALL><FONT size=2> 至於點, <FONT color=#00ff00>[點]</FONT>式釣法就是將釣組成功走進[點]之內, 將釣餌送到等待食物的魚群面前, 當中較有代表性的釣法就是[天狗],[雙丹錐]及[負浮力釣法]. 以上釣組均有一個共通點是釣組中負責探索[點]的浮波/浮標的殘存浮力是很小的甚至是帶有負浮力或帶有不同程度的殘存負浮力. 釣手採用此種釣法比較容易探索出[點]的位置. 釣手於使用此種[點]式釣法時首要追擊的[點]通常都是帶有吸入能量的[吸入流]. 釣組設定的重點在於探索[點]的位置, 以及發現後因應其吸入能量大小而作出適當修改. 因此使用此種[點]式釣法時釣手首要留意[點]的形成及其動向與改變, 一但發現[點]之位置, 必須主動出擊, 達致速攻效果.</FONT></SMALL></P>
<P><IMG src="http://www.isohk.com/08isoarea/upperskill/story/011pointlevel/18.gif" align=left><SMALL>
<FONT size=2> 釣手在礁上另外需要留意的是構成[點]的因素[流], 只要有一條以上的[流]便會構成[點], 而[點]正是魚群聚集之處, 當發現有機會構成[點]的地方, 就要將釣組投進[點]附近的流溝, 細心留意釣組到達[點]時的狀態, 注意吸入流的能量吸力大小, 之後再整合釣組以期達致釣組能順利沿著吸入流到達[點]的內部.</FONT></SMALL></P>
<P><SMALL>
<FONT size=2> 當無魚就餌時, 首先要留意的是釣組表現, 就是釣組殘存浮力/殘存負浮力與吸入流的吸力之相互關係, 釣餌能否因此而表現自然隨流而下到達魚群面前, 在[點]中, 魚大部份是停在[點]中的中底部<FONT color=#ffff00>(註-2)</FONT>等待食物飄進來覓食的, 它們習慣撿食沒有受到任何外力影響其晃動的食物, 所以釣餌是否自然吸入是很重要的. 當然如果點內的魚群數目有一定數目時, 因競爭問題它們是會提昇覓食層以期能搶先吃得食物, 尤其是以黑毛為甚, 我就親眼見過數目多時它們會集結在潮目位的上層搶食誘餌, 做成水面好像沸騰一樣.</FONT></SMALL></P>
<P><IMG src="http://www.isohk.com/08isoarea/upperskill/story/011pointlevel/17.gif" align=right><SMALL>
<FONT size=2> 當釣手在釣場上作出改進而魚仍未就餌時, 釣手就需要考慮層與流兩個法則, 將其中一個原素加進釣組中以期釣獲目標魚. 總結以上, 簡單地說一個以點式釣法為依歸的釣手於上礁後作釣時考慮的次序為1)點的位置及其動向與釣組相互關係, 2)層或流, 3)其他特殊因素. 因為如果連釣組都不能正確地進入點的內部追擊魚群, 則此種以點為基礎的釣法根本不能發揮, 釣了一整天後打龜也是必然的事. 在我們三人當中, ALVIS就是一個以點式釣法為依歸, 再輔以層或流的法則的釣手, 有機會一定要請他詳細說說這一種釣法的其他細則及如何將其他法則加進釣法作輔助之應用.</FONT></SMALL></P>
<HR color=#fb9700 noShade SIZE=1>
<P><SMALL><FONT size=2><FONT color=#ffff00>註2</FONT> - 吸入流的底部並不等同該位置的水深, 吸入流的深度視乎形成”點”的流的大小而相對產生一個深度, 絕大部份情形它不會太深, 否則如此大的吸入能量魚也不能自由出入何況覓食! 另外此種原理也解釋了為何放流至一百尺外水深七十尺的潮目位時用二十多尺釣棚也能爆釣十多條黑鯛!</FONT></SMALL></P>
<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