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之小侠
注册时间2004-11-23
在线时间 小时
|
<P align=center>清明节忆聋哑父亲钓鱼往事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一年一度与姐姐们相约给父亲上坟的日子也到了,这时候的话题总离不开父亲的一些轶事。三姐上了我的车,在去坟山的路上,便又和三姐聊起了从前父亲钓鱼的往事。</P>
<P>
<p>
<p>
<P>父亲去世已有十多年了,如果活着的话今年也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2</FONT>岁了。父亲是个聋哑人,但他不是天生的聋哑,而是后天造成的。据我母亲说,他的聋哑与我爷爷有直接的关系。我的爷爷是个中医,据说医术高超,然而就在父亲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爷爷亲自为他开方子抓药,病是医好了,却落下了个终身聋哑,爷爷追悔莫及,当时他担心父亲性命不保,把药下的过猛,使父亲受到了无法挽回的重创。看来“医者不医自家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p>
<p>
<P>父亲是个聋哑人,但他又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聋哑前读过书,认得字,能写会算,人情世故都很清楚,是个明白人。他有两大爱好,一个是下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时常会来一些陌生的客人,慕名而来找父亲切磋棋艺的,多半是气势汹汹而来,灰溜溜地回去。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钓鱼了。</P>
<P>
<p>
<p>
<P>跟父亲学钓鱼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年代初,那时候父亲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父亲有一副自制的三节钓竿,每一节约两米长,装好后伸出去约有六米长,这样的竿子我是用不了的,太重,三节全是竹制的,第三节很粗,我是根本就端不动,父亲就替我另做了一副二节钓竿。我的家就住在南京有明的栖霞古寺旁的栖霞镇上,栖霞山的红枫和北京香山的红枫一样有名,山上长有许多的竹子,这种竹子在当时是再好不过的做鱼竿的材料了。父亲带着我上山,挑几根中意的竹子砍下,回到家中,把竹节处修平,把弯曲的地方放在火上烘烤,然后趁热放在湿毛巾上压平调直,这样一节节地调好之后,一根笔直的鱼竿就做好了。再把第一节的竿尾和第二节竿头的孔洞进行适当的修整,对接顺畅,没有晃动,在第二节的竿头套上一个大小合适的白铁皮做成的套筒,鱼竿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就是用这样一副鱼竿开始了我的钓鱼历史。</P>
<P>
<p>
<p>
<P>有一次,天还没亮,我和父亲就起窗出发了,一道去钓鱼的还有一个人,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李,我叫他李叔叔,他和我父亲既是棋友又是钓友。那时候家里没有自行车,我们一路步行了约十公里,来到了江南水泥厂的护厂河,这条河通长江,在入口处有一个水闸,可能是用于控制水位的。待他们各自下钩后,我便独自开始了垂钓的准备,在李叔叔的旁边选了一个钓位,用我的二节竿伸向钓点试水深,将鹅毛浮子调到露出水面三到四粒,用乒乓球做成的打窝器打了一个窝子,钩子上穿好蚯蚓就迫不及待地开钓了。自然,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只不过他一般一次会打上四五个窝子,而我最多只打两个窝子。时间在慢慢的过去,三根竿子始终不见什么动静,他们俩来回换了几次窝子,依然如故,不见动静。我心里想,今天可能不会有什么收获了,等他们一收竿就可以启程回家了。然而就在这时,就见李叔叔突然猛地一提竿,竿子立刻张成了一张弓,“咯咯”地直响,竿梢上缠着的线被“咝咝”地拉出。“上大鱼了”,我心里在想。水面上只见鱼线在前后左右地窜动,始终不见鱼的影子,岸上那根竿子忽而向左,忽而向右,人是一会儿下蹲提竿,保持竿的角度,一会儿后退着举竿过顶,拉鱼儿靠边,不巧的是岸边有一棵柳树,弯弯地伸向水面,水下的家伙好似知道这棵树可以为己所用,人在树的左边时,它便向右边逃窜,不得已李叔叔只好趴在树干上左右手交换鱼竿,将竿子绕过柳树,人尚未立稳,那鱼儿又挣扎着向右窜去,不得已,只得如法炮制,再次绕过柳树,继续着人与鱼的对峙。河岸的对岸是一条道路,不知何时聚集了许多行人,欣赏着这场人鱼大战。李叔叔这边已是额头冒汗,嘘虚直喘,那鱼儿也失去了最初的力道,渐渐地开始露头了,这时候才认出,原来是一条螺蛳青。开始的时候,鱼头一露出水面,便又重新挣扎回水里,再次提鱼出水,它再次挣扎回去,及至再也无力挣扎,被拖到了岸边。眼看鱼就要到手了,另一个问题却突显了出来,河岸与水面的距离足有大半个人高,并且很陡,取鱼很困难,父亲脱掉鞋子,试图下去抓鱼,但试了几次都不行,找不到立脚点。李叔叔示意我父亲,让父亲提竿,他来下水,毕竟他比父亲小十多岁,身手要灵活的多,就在父亲抓住鱼竿的一瞬间,事情发生了突变,那条鱼进行了最后一次垂死的挣扎,突然向水下猛窜,尾巴拍起的水花直打到我们的脸上,再看那鱼竿,已是直挺挺地指向天空,几粒浮子随着鱼线轻飘飘在风中来回飘荡,钩子不见了,鱼已经没了踪影,对岸的人群发出了一片“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叹息声。</P>
<P>
<p>
<p>
<P>我对这次钓鱼的记忆非常深刻,那条鱼很大,道底有多重我不清楚,因为我那时对重量并没有什么概念,按照我现在的经验来估计,恐怕至少在十斤以上。现在人们钓一条十多斤乃至更大的鱼的时候,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很少会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我们完全有条件提倡“钓鱼在娱不在鱼”,把钓到的鱼放归自然,但在当时人们是无法如此超然的,十多斤的一条鱼意味着一家子十多天不用买肉了,买肉是要肉票的,意味着省下了一笔可观的生活支出,吃的支出在生活支出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人们不可能不把这条鱼放在心上,李叔叔如此,父亲也是如此。我一直清楚地记得跑鱼的那一刻李叔叔脸上的失望和痛苦,父亲脸上的无奈和愧疚。他们没有相互埋怨,一路上也没再说什么,此后一连好几天,父亲闷闷不乐,提不起精神。父亲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在他自己跑鱼的时候,他会和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手语)跑鱼的经过,脸上还带着天真灿烂的笑容。这一次不同,把别人的鱼跑掉了,造成了别人的损失,他便没那么轻松洒脱了。我能感觉的出,这件事就象一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一样,使他久久不能释怀。两年前遇到了当初的同学,问及他父亲的身体状况,还钓不钓鱼,他说他身体挺好,想钓鱼,就是没地方可钓。是啊,自然水域已很难找到钓鱼的地方了,鱼场里都是收费的,十元一斤,对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样钓鱼未免太奢侈了。后来我利用了自己的一点便利条件,弄了一张十斤的鱼票,让同学带给了李叔叔,自我感觉很有点“父债子还”的味道。</P>
<P>
<p>
<p>
<P>父亲退休后,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到三姐家里住上个把月,那里对他来说无疑是钓鱼的天堂。三姐一家住在离南京一百多公里的高淳县顾陇公社,上高速个把小时也就到了,但当时交通不便,去一趟路上就需要一天时间。高淳是一个鱼米之乡,境内有固城湖、石臼湖两大湖泊,最有名的是固城湖的螃蟹,其品质仅次于阳澄湖大闸蟹。固陇离县城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公里,沟沟叉叉都可以钓到鱼。三姐和姐夫都在公社医院工作,家就在医院内,白天他们上班了,父亲也就开始了他一天的钓鱼工作。最初的时候虽然总有些收获,却没钓到什么大鱼,有一天将近中午,三姐还在上班,就听见父亲大着嗓门“哇哇啦啦”地叫嚷着,穿过医院病房间的走廊来找她,那声音喊的是震山响,三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从医务室出来,到走廊一看,只见父亲一手拿着鱼竿,一手拎一条鱼,尾巴拖在地上,兴奋地冲着三姐直嚷,原来是钓了一条大家伙,怕别人不知道他钓鱼的水平,所以一路高喊着而来。三姐忙不急地想他示意,让他安静,父亲虽不能说话,但嗓门特大,与医院里那种安静的纷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就像炸了锅一般,把病人、家属、医生、护士都惊出了病房,来到走廊看个究竟,他却沉醉在兴奋之中,对别人诧异的眼光浑然不觉。三姐很是尴尬,忙不叠地将他连人带鱼拉出医院回到家里。三姐每每说起这件事总要笑上一回。</P>
<P>
<p>
<p>
<P>有一次,姐夫的一个朋友请他们一家去吃饭,特地吩咐,他家门口的塘里有鱼可钓,让老爷子把鱼竿带上,到了朋友家,各自说话的说话,做饭的做饭,父亲一个人在塘边钓鱼,然而不但一条没有钓到,还把鱼线给鱼背跑了,回来冲着那位朋友直嚷“啊—巴—呜,啊—巴—呜”,朋友不明不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姐向朋友解释:他说你是个二百五,既然请他来钓鱼,又不告诉他塘里有大鱼,他一点准备都没有,害得他跑鱼。朋友笑着拍脑门:“都怪我,都怪我,不过没关系,明天再来嘛”。饭后回家,父亲便开始了准备工作,把鱼线从新配好,用两个山芋煮熟,不知又加了些什么做成鱼饵(我从没见过他用山芋做饵料),第二天独自冲着大鱼去了,果然,晚上回来的时候,已是两条大鱼在手,一连高兴了好几天。</P>
<P>
<p>
<p>
<P>父亲钓鱼的故事很多,因为钓鱼救人一命这件事在这里是一定要说的。一次父亲外出钓鱼,大概是不上鱼,便向四周无意间看看,忽然发现塘的远处横头的水里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在上下浮动,他觉得很奇怪,于是跑过去一看,分明是一个人在水里挣扎,他大吃一惊,立刻回头,看见远处田间有几个人在劳作,便冲着他们又是嚷嚷又是比划,人们很是迷惑,一时没什么反应,情急之下也顾不了许多,父亲便下到水里向那人淌过去,水未及一人深,他抓住了那人的衣服,一直拽到岸上,再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女孩,大约六七岁,已经不动了,这时田里的几个人终于过来了,一看这情形,立刻七手八脚地送小孩去医院了,只剩下父亲跟个落汤鸡似的,独自收拾了家伙回家,回到家里跟我母亲说了这事,母亲尚且不信。第二天,被救小孩的父母拎着酒水、干果之类的上门谢恩来了,说了好些个感激的话,父亲自然也高兴,逢人便比划他救人的经过。想来也有意思,如果那天救人的不是父亲而是别的什么人,小孩的父母想找到救命恩人还不太容易呢,因为当时大家只顾着救小孩,顾不上问些什么就都去了医院,但大家都知道救人的人是个哑巴,会钓鱼的哑巴谁不知道,就住在栖霞街,好找。若换个别人,不留名不留姓的可到哪里去找呢,那可真是要报恩无门了。我想这件事应该是父亲钓鱼史上的最大收获了。</P>
<P>
<p>
<p>
<P>父亲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我从他身上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别人不能给予的品质,他率性真挚,对人极其友善,和任何人都能交流。可能是因为他的聋哑使他的心灵得以免受外界的侵蚀而始终是那么的清澈而透明,就像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在他的眼中人都是善良的,人们都善待他,他也善待每一个人。做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总免不了会看见听见社会上一些丑陋乃至邪恶的东西,亦或是在繁琐的事务中苦苦挣扎,不能解脱,我们不能超然于这个世界,但只要我们自觉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心灵便会得到洗涤,身心便会得以休整。
<p>
<p>
<P> 钓鱼去吧!虽然没被污染的鱼儿已是越来越少,但“钓鱼在娱不在鱼”嘛。</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