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瓜皮岛 <P>在长海县广鹿岛东12.7公里海域,属广鹿乡。因岛呈椭圆形如瓜状而得名。明《辽东志》载“刮皮岛”即此。东西走向,长2.7公里,宽0.81公里,海岸线长8.41公里,陆地面积2.18平方公里,海拔8.05米。由片麻岩、板岩构成。东西长,南北宽,地势平缓。沿岸有小海湾、海涂分布。与广鹿岛东端的多落母之间有海底沙坝连接,冬季特大汛期有时干出。在东南端有一礁脉向东南方延伸,其上有大小草坨子岛。有居民757人,耕地686亩,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济以渔业为主,海产品有鱼、虾、海参、牡蛎,特产银针鱼。 <P><P><B>(八)巴蛸岛</B> <P><P>距小长山岛东端1.6公里,距大长山岛8.5公里。岛形似巴蛸故名。古称八岔岛。属小长山乡。东西走向,长3.4公里,宽0.67公里,岸线长10.52公里,陆地面积2.0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5.8米。环岸多岩礁,水位较深,海湾少,无海涂分布。基岩为石英岩。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8℃,年降水量625毫米。地势东西长,南北窄,东尖西宽,丘陵连绵起伏,植被稀疏。有7个居民点,多集居在西部低洼处及北岸台地,人口731人。以渔业为主,近岸产海参、鲍鱼、海螺等。西端南部岸边有1段长约80米的泥沙沉积带,成为岛上主要的交通湾口。东端建有航标灯1座。 <P><P><B>(九)褡裢岛</B> <P><P>在长海县獐子岛东北约4公里海域,距大耗子岛西北约1.3公里,距大长山镇27.5公里,北距大陆最近点47公里。因形似褡裢而得名,属獐子镇。东西走向,东西褡裢岛之间原连有地颈,石筑拦海坝。岛长1.82公里,宽0.5公里,海岸线长6.05公里,陆地面积0.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0米,地势较平缓。周围多干出礁及暗礁。岛设行政村,辖9个自然村,人口1055人,多分布在山腰和洼地。以渔业为主,多从事远海捕捞。产海参、鲍鱼等。干旱时淡水源不足,在岛北部设有航标灯桩。 <P><P><B>(十)海洋岛</B> <P><P>在长山群岛东南端,北距大陆最近点61公里,扼黄海北部海上交通要冲,属长海县,设海洋岛乡。因弧悬于海洋而得名。形如马蹄,长8.25公里,宽2.18公里,陆地面积18.0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7公里。由绢云母片麻岩构成。岛上有山峰崇峻,东南部为陡崖峭壁,多山地,一般海拔200米,最高山哭娘顶海拔373米,为长海县最高峰。山地沟壑幽邃,岩石裸露,少开阔平地,植被覆盖率低。岛周围水深20米以上。南北侧附近涨潮东北流,落潮南流,流速最大可达2.5节,在接近高低潮时转流。周围岩石海岸回环曲折,多海蚀崖,西北部有天然良港海洋岛湾,外壁北部北套湾为养殖区。气候受海洋调剂显著,是比北部岛屿稍温暖的小区气候,年平均温度9.8℃,年降水量637.6毫米,春夏多雾,最大风速40米/秒,无霜期213天。淡水源充足。乡辖4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人口5857人,多分布于岸畔台地和沟岔。以渔业为主。除远海捕捞外,近海也适时作业,以产海参、鲍鱼、扇贝、海螺著称,是黄海北部重要渔场之一。为大连至长海航线的终点站。因罗盘常受干扰,疑在岛上有强力磁场,但未得证实。 <P><P><B>(十一)小耗子岛</B> <P><P>在长海县獐子岛东偏北9.4公里。据传昔日从大耗子岛游来一只小耗子而得名。形状略圆。由绢云母片岩构成。长2.8公里,宽0.75公里,岸线长11.19公里,陆地面积2.12平方公里,岛上丘陵起伏,岩石较少。中部海拔130米,以此为中心向四方倾斜。植被覆盖率低。西北角为狭长山咀,岸边大部为石坡,近岸水深,多石底,不可任意锚泊。北部有小海湾,无海涂分布。设村,属獐子镇,9个居民点,人口1246人。以渔业为主,除远海捕捞外,近海盛产海参、鲍鱼、扇贝、栉江珧、海螺。 <P><P><B>(十二)大耗子岛</B><B> <P></B><P>在长海县獐子岛东部5.9公里海域,东距小耗子岛2公里,北距大陆最近点49公里。据传因岛上有鼠而得名。明《辽东志》有“耗子岛”记载,此名已沿袭300多年。岩性多为石英岩。岛长2.12公里,宽0.9公里,岸线长8.13公里,陆地面积2平方公里,东部海拔150米。岛上山高石多,少平地,自东北向西南横亘一道山脉,坡度急剧倾斜,地势十分险峻。树木繁茂,植被覆盖率达90%。基岩显露,沿岸水较深,大部分为石坡岸,无海滩涂分布。设村属獐子镇,有5个居民点,人口821人。以渔业为主,除远海捕捞业外,近海以产海参、鲍鱼、扇贝、栉江珧、海螺著称。 <P><P><B>(十三)</B><B>獐子岛</B><B> <P></B><P>在长海县大长山岛南部27.5公里海域,北距大陆最近点47.9公里。据传昔日岛上獐子成群故而得名。长6公里,宽0.47公里,面积8.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27公里。由绢云母片岩构成。东西走向,东部尖圆,中稍宽,西部凹入,近似菱形。岛上丘陵起伏,中部多山,南部多悬崖绝壁,北部稍缓,平地甚少。东部有长海县第一大渔港——东獐子渔港。丘陵多在1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158.5米。植被覆盖率达70%。年平均气温9.8℃,年降水量637.6毫米。最大风速40秒/米,春夏多雾。海面大潮3.9米,小潮2.9米,平均2米。潮流涨潮西北流,最大流速2.5节;落潮东南流。獐子镇政府驻地,辖3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人口9524人。以渔业为主,除鱼虾外,盛产海参、鲍鱼、栉江珧、海螺等。渔业列长海县首位,有“黄海明珠”之称。镇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水产加工厂、罐头制品厂、文化设施和住宅区。淡水源不甚充足。东北电网已向岛上供电。大连至长海班轮经此。 <P><P><B>(十四)广鹿岛</B><B> <P></B><P>在长海县西部,距县城大长山岛镇11.8公里。据传昔日岛上野鹿成群故而得名。《奉天通志》载“光禄岛”即此岛。长10.1公里,宽2.17公里,面积27.0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27公里。基岩为片麻岩、板岩、干板岩构成。形状略圆。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降式。西南一带岭峰高峻,沟谷交错,建有库容112万立方米水库。西部低凹,有旱沙带向海伸入。礁脉与西北侧葫芦岛相连。中部多低峻山区。东北部是开阔平地。岛上有唐儿洼河、吴家河、沙光河和南太河,皆为时令河。年平均气温9.8℃,年降水量637.6毫米,无霜期213天,春夏多雾。风对潮汐影响明显,南风涨潮快,落潮慢,水位略高;北风落潮快,涨潮慢,水位略低。沿岸有4支较强海流,流速一般为2.5~3.5节,大潮时海面因流急有浪花。大潮4.1米,小潮3.3米,平均2.3米。岛周围南部水域底质为软泥,北、东、西底质为泥沙。东侧约100米外海域是天然扇贝场,水深在20~30米,面积约4700亩。广鹿乡政府驻地,辖5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人口9853人。以渔业为主,兼营农业。海产有鱼、虾、海参、鲍鱼,特产银针鱼。有柳条沟港湾码头,可泊600吨级船只。大连到长海班轮经此。东北电网向岛上供电。矿产有白云岩和少量金沙。岛上有小珠山遗址。 <P><P>(十五)石城岛 <P><P>在长海县东北部海域,距大陆最近点3.92公里,是*北岸大陆最近的岛屿。因岛上有古城而得名。据《庄河县志》载,此地为清初屯兵之处。岛东西长6.95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最窄处2.5公里,海岸线33.16公里,陆地面积27.3平方公里,为长海县第一大岛。岛呈“凹”字形,山丘分布在东、南、西三面,东南和西南地势高峻,最高峰城山海拔224.7米。岛中间偏北是开阔平地,适于农耕。端头湾由此向南直伸中间,岸边曲折平缓。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9.6℃,年降水量632.9毫米,春夏多雾,无霜期213天。植被覆盖率较低,山丘有松、槐。淡水源较充足。为石城乡政府驻地,有6个行政村,64个自然屯,多分布在低丘平地和山坳间;人口8597人。以渔业为主,除产各种鱼、虾外,还产蚬子、蟹、海螺,是贝类主要养殖区之一。有耕地15291亩,主要种植玉米、甘薯。大哈蟆沟湾是主要港湾,有码头1座,可停泊中小型船只。有通县城大长山岛镇定期班轮,还有直达庄河县的小型交通船。岛上有“石城”古遗址。岛东北部有银窝礁林风景区。 <P><P><B>(十六)小王家岛</B><B> <P></B><P>在长海县西南,距大王家岛约7公里。因与大王家岛对称而得名。小岛扼长山群岛东北部前哨,战略地位重要。南北走向,长1.1公里,东西宽0.4公里,海岸线3.4公里,陆地面积0.3平方公里。由片麻岩构成。地高、坡缓,海拔82.9米,植被稀疏。无居民。在岛北面0.5~1.4公里处,有适淹礁和暗礁,周围以产海参、牡蛎、海螺著称。 <P><P><P><P><B>(十七)寿龙岛</B> <P><P>在长海县大王家岛北部约4公里海域,因纵贯全岛的山脉弯曲,峰岭消瘦,得名“瘦龙”。后因“瘦”字不雅,改为“寿”。南北走向,长2.3公里,宽0.41公里,海岸线6.7公里,陆地面积0.95平方公里。基岩多为片麻岩,呈不规则月牙状。岛上山脊瘠薄,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宛若瘦龙。地势两端高,中间稍低缓,海拔118.2米。沿岸较为舒展,水清澈,适于水产养殖。湾澳不明显,海涂分布少。岛上有1个居民点,人口223人,以渔业为主。海产以虾类、海参、贻贝、牡蛎、海螺著称。在西北岸山麓海边和北岸上各有泉1眼,高潮泉水被淹,低潮干出。 <P><P><B>(十八)长坨子岛</B><B> <P></B><P>在长海县王家镇北部约2公里海域。因岛体狭长得名。长山群岛所属岛屿均为东西走向,只有该岛呈南北走向。陆地面积0.15平方公里,基岩为片麻岩,形如“拔锥”,海拔55.8米,地势两端高中间洼,在低洼处有2块形如狮子的岩石,对首而卧。沿岸多为悬崖峭壁,西岸多沙滩。海岸曲折有小海口,西岸海域为大面积贻贝养殖区。岛上有居民10户,40余人。有耕地5亩。有淡水源。以渔业为主,以产海参、牡蛎、海螺、蚬子、蟹等著称。为避东北风的良好锚地。 <P><P><B>(十九)井坨子岛</B><B> <P></B><P>在长海县王家镇草坨子岛与棺材坨子岛之间。因有1眼甜水井得名。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430米,海岸线0.95公里,陆地面积2.3万平方米。由片麻岩构成。南、北、西为山嘴,东为山包形似飞燕,海拔31.1米。附近水深约5米,底质为礁、泥沙,沿岸多沙砾、少岩石,东部为岩礁。周围有多处小海口。耕地2亩,主要种植蔬菜。有1户6口人居住岛上。产海参、牡蛎、海螺、砚子、蟹、杂鱼等。 <P><P><B>(二十)大王家岛</B><B> <P></B><P>在长海县东北部,西南距大长山岛37公里。以姓氏得名。据考今名始于明末清初。呈东西走向,长4.4公里,平均宽1.11公里,海岸线16.1公里,陆地面积4.88平方公里,为长山群岛第八大岛。基岩为片麻岩。形似马鞍,海拔15.45米,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丘陵起伏,北部较平坦。海岸曲折,湾澳分布较多。植被覆盖率低。年均气温9.6℃,年降水量为632.9毫米,春夏多雾,无霜期213天。为王家岛镇政府驻地。辖3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人口3653人,耕地652亩,主要从事渔业,除远海捕捞外,还在近海岸进行水产养殖,产贻贝、海螺,是长海县富裕的岛屿之一。岛上南大山设灯塔,是黄海北部的重要航标。县城与岛有定期班船。 <P><P><B>(二十一)礁流岛</B><B> <P></B><P>在长海县大长山岛避风咀东偏北3公里处。因附近涡流回旋而得名。属大长山镇。由石英岩、片麻岩构成。长30米,宽20米,海岸线长0.07公里,陆地面积500平方米,海拔24.1米。从西南向东北望去,中部低洼处有约10米长的岩石相连,两面分开仿佛驴张着嘴,又称叫驴岛。有2个山头,南部峭立,北部坡陡,西高处有草,东高尖无植被。周围水深14米,流速3节。产黄鱼、黑鱼、海参、海螺。附近是海鸭栖息索饵之良地。西山头设有航标灯桩,是进出中长山海峡东口的险区。 <P><P><B>(二十二)丹坨岛</B><B> <P></B><P>在庄河县南尖镇东5公里黄海北部海域,距岸4公里,是庄河县与东沟县分界岛。因孤立于海故称单岛,谐音为今名。基岩为前震旦纪片麻岩。长30米,宽20米,面积500平方米,海拔16.8米。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周围高潮水深9米,有暗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土质肥沃,生长大量毛竹,有鸽子及其他鸟类栖息。产对虾、蟹、海蜇及各种鱼、贝类。岛上有航标灯。日本占领时曾有日船在此海区触礁沉没。 <P><P><B>(二十三)三山岛</B><B> <P></B><P>位于大连湾口。属大连市中山区。由大山岛、二山岛和小山岛组成故而得名。1991年中山区政府立“三山岛”地名标志。大山岛与二山岛两岛相距甚近,中有1条低平狭窄的冲积鹅卵石沙岗连接,合称大三山岛。大三山岛长3.5公里,宽0.75公里,陆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海拔南部159.3米、北部151.9米,海岸线长11.8公里,距大陆最近点6.1公里。小山岛又称小三山岛,在大三山岛北,长950米,宽350米,陆地面积0.335平方公里,海拔131.4米。三山岛距陆地最近3公里,地层属元古界震旦系。四周多断崖,沿岸多礁石。岛上无居民,有水源可供饮用。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植被覆盖率低。岛南建有航标灯塔。三山岛为一道天然屏障,直接控制进出大连港航道。岛周围水域生长海带、海参、贝类等。1987年,大连市政府将岛周围水域辟为海珍品养殖区。 <P><P><B>(二十四)海茂岛</B><B> <P></B><P>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北部,距大陆最近点0.28公里。早年多海鸥(俗称海猫)栖息,故名海猫坨子岛。后改称海茂岛。岛长180米,宽60米,陆地面积0.01平方公里。岸线长0.93公里,海拔3.6米。岛形似鹅卵石,由石灰岩构成,地势南低北高。周围水深2~4米。岛上有大连海洋渔业公司船坞1座。</P>
----------------------------------------------
----------------------------------------------
<钓鱼>杂志网站读者论坛
http://bbs.popfishing.com/index.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