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二、三
回答二:以冰钓第二、第三阶段为例,寒冷冰盖下的鲫鱼受水传导震动(空气震动)、水体温差、水流、水传导光线明暗、声音等外界刺激因素,影响成降序排列,破冰用冰镩(手摇、电动、汽油冰钻另说)主要靠力度,冰下水距底0.8—1.2米,震动较大,冰破瞬间,水体受虹吸现象,会使水体流动,产生温差,底栖鱼十分敏感,会精走2—5米,10至40分钟可能回游,冰下水距底1.5—1.8米,影响不大,精鱼距离大概为1.0—2.0米,10至20分钟回游,冰下水距底2.0—无限大(米),影响微弱,会呈现刚捞净冰碴,下钩即有讯号,提杆中鱼令人兴奋的现象(曾有经历,没鱼另说)。
炸冰则另当别论,炸冰是个大工程,水体震动大,水流方向一致,不但会激起底栖鱼整体上浮10—20厘米集群缓慢游动,还会使水草(藻)集中释放氧气形成气泡群,迫使胆小的鲫鱼钻出水草,原本不上鱼的草缝、草边,成为暂时鱼道,同时,水体温差相对平稳,鱼受刺激小,警惕性不高,会提高中鱼机会。
因此我单纯地认为“轻乱看阶段(冰钓阶段,水体深度),节奏凭规律(鱼体受外界因素刺激游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回答三:例如开凿5个冰眼,其中部分冰眼(或相连、或间隔)上鱼率高,原因是冰眼垂直向下水底地形存在草丛边、稀草缝、石块旁、小坑、小洼道、坡上沿儿坡下沿儿、障碍物边等自然或人工形成易于鲫鱼巡游的鱼道,上鱼是肯定的。但受天气、冰上气温、空气压力、水体含氧量、光照、光照改变水体上下层温度等因素影响,即使同一天垂钓,中鱼率也不尽相同,存在单时段中鱼和多时段中鱼等情况,基本上是两个阶段(8:00—炸冰—12:00、14:00—炸冰—18:00),炸冰结束后,叫上帝的归上帝,叫凯撒的归凯撒,一切趋于常态,中鱼高峰告结(曾有经历,一般规律)
但是时隔几天之后,再在原有的冰眼开凿垂钓,原有上鱼冰眼垂直向下水底地形会发生微妙变化,比如:冰盖膨胀发生整体漂移导致垂直位置错位了、领地巡游鱼钓光了、原有2寸的水草长高到4寸了、原来的稀草张密了、出现腐质了、水下障碍物、稀草、小坑小道小坡被人为改动了(拖网)等原因,导致中鱼率降低或无鱼可钓,多半是这种现象。所以我个人认为“冰孔钓获量受水底地形所支配,冰胀冰走(飘移)上下对应会错位,应视情况调整。”
以上肤浅见解,请各位鱼友指正。
顺便补充一句:不敢称“哥”,我只是个理论永远结合不了实际的冰钓爱好者而已。 |
|